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四大名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遊戲

來自 國際藝術大觀 的圖片

中文名: 中國四大名園

拙政園: 江蘇省蘇州市

頤和園: 北京市海淀區

避暑山莊: 河北省承德市

留園: 江蘇省蘇州市

中國四大名園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僅有的四座中國古典園林,它們被公認為中國最優秀的園林建築。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 ,這四座園林因此而被稱為四大名園,分別為:

拙政園--- 江蘇省蘇州市 編號121-74

頤和園--- 北京市海淀區 編號122-75

避暑山莊--- 河北省承德市 編號123-76

留園--- 江蘇省蘇州市 編號124-77

2015年3月,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四家園林管理單位,就如何相互藉助優勢平台等話題進行了討論,並形成了中國四大名園合作框架意向書。[1]

承德避暑山莊

位置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園林,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宮牆周長約20華里,比北京頤和園大了近一倍。宏偉美麗的園林和園外漢、蒙、藏等不同民族風格的寺廟使承德市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城市。

歷史建設

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中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這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

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面積的4/5。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遙相對立的兩個山峰上的亭子,一個叫"南山積雪",一個叫"四面雲山"。

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覽無餘。在另一座山峰上還有一座亭子叫"錘峰落照",在這裡磬錘峰首先映入眼帘,每當夕陽西照,磬錘峰被紅霞照得金碧生輝,故名"錘峰落照"。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

主要建築

宮殿區的主要建築宮殿區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帝後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築。

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種隆重的大典都在這裡舉行。

其後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煙波致爽"、"雲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

湖區雖然沒有頤和園的昆明湖那麼大,但是由於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洲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之間又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顯得曲折有致,秀麗多姿。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

湖中的兩個島分別有兩組建築,一組叫"如意洲",一組叫"月色江聲"。"如意洲"上有假山、涼亭、殿堂、廟宇、水池等建築,布局巧妙,是風景區的中心。"月色江聲"是由一座精緻的四合院和幾座亭、堂組成。每當月上東山的夜晚,蛟潔的月光,映照着平靜的湖水,山莊內萬籟俱寂,只有湖水在輕拍堤岸,發出悅耳的聲音,"月色江聲"的題名便是由此而來。

拙政園

拙政園名冠江南,勝甲東吳,是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

位置

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園林占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獻臣始建。在以後的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屢易其主,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

記載

早期王氏拙政園,有文徵明的拙政園"圖"、"記"、"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廣袤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亘積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三十一景。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瀰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歷史發展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並以陶潛"歸田園居"詩,命名此園。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台,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可分為四個景區。

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雲峰、聯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羅山、漾盪池。東甫為荷花池,面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主要劃分

乾隆初年,拙政園東部園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兩個部分。

西部現有布局形成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張履謙修葺,改名"補園"。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緻奢麗。

中部,系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雖歷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咸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批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咸豐至光緒年間。

主要特點

拙政園的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着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以水見長。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

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疏朗典雅

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庭院錯落

曲折變化。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團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裡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

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批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頤和園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境內,距天安門20餘公里,占地290公頃。

歷史發展

頤和園原為封建帝王的行宮和花園,遠在金貞元年 (1153年)即在這裡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宮"。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園靜寺,後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園。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後,又將好山園更名為"瓮山行宮"。清乾隆年間,經過15年的修建工程,將該園改名為"清漪園"。此時的清漪園,北自文昌閣至西宮門築有圍牆,東、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為屏障,園內修建了許多亭台樓閣,橋廊齋榭,山清水秀,富麗堂皇。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瘋狂搶劫並焚燒了園內大部分建築,除寶雲閣(俗稱"銅亭")智慧海、多寶 琉璃塔倖存外,珍寶被洗劫一空,建築夷為一片廢墟。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野蠻破壞,後慈禧又動用巨款重新修復。數百年來,這裡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樂之地,解放後闢為公園。1961年國務院公布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部分

頤和園包括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園內山水秀美,建築宏偉。全園有各式建築3000餘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遊覽三個區域。政治活動區,以仁壽段為中心,是過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的地方。生活居住區,以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慈禧、光緒及后妃居住之地。風景遊覽區,以萬壽山前山、後山、後湖、昆明湖為主, 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建築設計

在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的頤和園,布局和諧,渾然一體。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雲門、排雲股、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一組建築,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氣派宏偉。以高大的佛香閣為主體,形成了全園的中心線。沿昆明湖北岸橫向而建的長廊,長728米,共273間, 像一條彩帶橫跨於萬壽山前,連結着東面前山建築群。長廊中有精美柁畫 14000多幅,素有"畫廊"之美稱。位於頤和園東北角,萬壽山東麓的諧趣園,具有濃重的江南園林特色,被譽為 "園中之園"。

面積劃分

占全園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面上,有三個小島點綴,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鳳凰墩等秀美建築,其中位於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訪)中西合璧,精巧華麗,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後山後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松林曲徑,小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山腳下的蘇州河,曲折蜿蜒,時狹時闊,頗具江南特色。在岸邊的樹叢中建有多寶琉璃塔。後山還有一座仿西藏建築--香岩宗印之閣,造型奇特。蘇州街原為宮內的民間買賣街,現已修復並向遊人開放。擁山抱水,絢麗多姿的頤和園,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

留園

留園(The Lingering Garden)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改名留園。清末狀元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1961年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為全國"四大名園"。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占地面積

留園占地30餘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一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變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重檐迭樓,曲院迴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

留園的建築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由留園入口處所立"留園全景圖"所見,每一個建築物在其景區都有着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局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一個連續、整體的概念。

建築風格

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築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一。建築結構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範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築,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泰時創建時,林園平淡疏朗,簡潔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劉氏時,建築雖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中部布局基本未變,還保留了明代園林的氣息。到盛氏時,一經修建,園林內更顯得富麗堂皇。

全園曲廊貫穿,依勢曲折,通幽渡壑,長達六七百米,廊壁嵌有歷代著名書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歷時二十五年,至萬曆十三年方始刻成。

主要特點

賞留園首看建築。留園以其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層層相屬的建築群組,變化無窮的建築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嘆為觀止。占地30餘畝的留園,建築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園分成主題不同、景觀各異的東、中、西、北四個景區,景區之間以牆相隔,以廊貫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門使兩邊景色相互滲透,隔而不絕。園內有蜿蜒高下的長廊670餘米,漏窗200餘孔。一進大門,留園的建築藝術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兩道高牆之間是長達50餘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餘,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留園內的通道,通過環環相扣的空間造成層層加深的氣氛,遊人看到的是迴廊復折、小院深深是接連不斷錯落變化的建築組合。園內精美宏麗的廳堂,則與安靜閒適的書齋、豐富多樣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涼台燠館、迤邐相屬的風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使園內每個部分、每個角落無不受到建築美的光輝輻射。

留園建築藝術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它內外空間關係格外密切,並根據不同意境採取多種結合手法。建築面對山池時,欲得湖山真意,則取消面湖的整片牆面;建築各方面對着不同的露天空間時,就以室內窗框為畫框,室外空間作為立體畫幅引入室內。室內外空間的關係既可以建築圍成庭院,也可以庭園包圍建築;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裝飾效果,也可以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呈現出詩情畫意的無窮境界。

留園三絕

冠雲峰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太湖石中絕品,其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北宋末年,雖然北面戰事吃緊,金兵壓境,但宋徽宗卻在東京城內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萬壽山"。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奇花異石,誇口要搜羅天下珍品於宮廷之中。徽宗祟寧四年特地在蘇州設立了蘇杭應奉局,專門負責搜羅名花奇石。蘇杭應奉局的主管叫朱緬,此人最善巴結上峰,自當上了此官後,有採辦"花石綱"的大權在手,於是放開手腳,拚命在民間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聽到並看中,立刻派兵、上門搶奪,誰敢反抗,即以對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時為了搬樹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圍牆甚至房子,當時朱緬從民間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終於激起了方臘農民起義,當時方臘起義軍的一個口號就是殺"朱緬",與方臘起義軍相呼應,蘇州地區也爆發了以石生為首的,農民起義。不久,北宋政權由於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終於為金所滅,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虜。冠雲蜂就是未來得及運的花石綱的遺物。

魚化石

留園冠雲樓下有一匾,上書"仙苑停雲",為當代大家沈尹默所書,意思是說這座冠雲峰停留在此,宛如蓬萊仙苑與天堂勝景。正中粉牆上嵌有一大塊灰黑色的古代魚化石,據專家考證,此石可能采自浙江建德地區。化石上20多條長約15厘米左右的小魚,學名"中鱭魚",仔細觀察,它們的頭骨、脊骨、椎骨、肋骨和尾、鰭都歷歷在目,猶如刻畫在石上。這些小魚形態生動,有的在單個尋食閒遊,有的聚焦在一起爭食嬉戲,情景栩栩如生。此石系火山灰沉積於湖泊中形成,為侏羅紀魚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人",距今已有1億4千萬年。遊客至此,千萬不要因為此石貌不驚人而失之交臂,錯過欣賞這一件大自然贈送的瑰寶。石旁有聯:"鶴髮初生千萬壽,庭松應長子孫枝"。聯旁壁上掛有四塊大理石山水掛屏,為園內舊物,石上詞句,俱合畫意。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幽谷明月圖"。這塊直徑1.4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巒起伏,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如簾,而天空中雨止風行,月兒在雲中朦朦朧朧,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正如石屏上的題字:"雨後靜觀山意思,風前閒看月精神。"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

幽谷明月圖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幽谷明月圖"。這塊直徑1.4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巒起伏,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如簾,而天空中雨止風行,月兒在雲中朦朦朧朧,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正如石屏上的題字:"雨後靜觀山意思,風前閒看月精神。"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