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海洋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國家海洋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海軒道377號,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海洋博物館,其地位堪比故宮博物院的海洋博物館[1],可以稱之為「海洋上的故宮」。博物館占地面積15公頃,建築面積8萬平米,展覽展示面積2.3萬平米,館內共設有六大展區,15個展廳,集中展示了古今以來的海洋生態文明及人類與海洋的互動歷史。
目錄
基本介紹
國家海洋博物館,它結束了中國沒有一座與海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博物館的歷史。博物館建築主體3層局部4層,陳列展覽內容圍繞「海洋與人類」主題展開,分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態」三大版塊,同時設有博物館商店、餐廳、咖啡廳、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國家級海洋博物館,她不是海洋技術博物館,也不是海洋生物博物館,而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博物館,如果說故宮是中華民族陸地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館,那麼,國家海洋博物館則是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館,兵馬俑之於西安,故宮之於北京,海洋博物館之於天津,從西向東,勾勒出中華文明2000多年來陸地黃色文明和海洋藍色文明交相輝映的人文景象。
常設展覽
遠古海洋
遠古海洋展廳以地質年代為軸,通過展覽疊層石、三葉蟲、鸚鵡螺、菊石、魚龍等1158件化石標本,講述了46億年以來地球、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
疊層石
採集自中國天津薊縣的疊層石,它是地球出現氧氣這一過程的見證。最早產生氧氣的生物,主要是一種叫做藍細菌的低等原核生物。藍細菌的光合作用吸附周圍的碎屑顆粒,留下一層層的礦物質沉積,以每年一毫米的速度逐漸積累成了疊層石。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
展線左邊的一個展板,講述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震旦紀大冰期時代整個地球處於平均氣溫零下30至40度的環境之中,生命在火山口等適宜生命繁衍生息的地帶繼續生存了下來。同時,在火山爆發等活動的持續引導下,地球逐漸回溫,大冰期結束。
龍的時代
龍的時代展廳通過展覽魚龍、翼龍化石及霸王龍化石[2]模型揭示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這一主題。
魚龍
魚龍不是恐龍,是一種最為特化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魚龍有着流線型的體型和槳狀四肢,外型與魚、海豚相似,所以被命名為魚龍。它的身體呈紡錘形,外形似魚,四肢鰭化,尾鰭上葉短,下葉長,頸極短,眼大,吻突出較長,牙齒尖銳,這些形態上的特徵表明魚龍類已完全適應了海洋中的生活,並且它們生活在中生代海洋中的各個角落。
幻龍、混魚龍
幻龍的體型細長,頭骨小而扁平,頸部和四肢較長,眼孔小於顳孔,長的頜骨邊緣有為數眾多的尖利的牙齒。混魚龍是一種中小型魚龍,眼孔大而圓,吻部尖而長,與其他的魚龍一樣,盤縣混魚龍頸部也很短。
視頻
中國國家海洋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萬眾矚目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即將開館,大量圖片搶先看! ,搜狐,2019-04-03
- ↑ 歷史上總共生存過多少霸王龍?,搜狐,20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