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語: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院早期成立的研究所之一,是「從事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現有在職員工367人,科研人員292人。
該所前身為1930年成立於南京的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34年7月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動植物研究所。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動植物研究所多次遷移,先後移至湖南衡山、廣西陽朔、重慶北碚。1944年5月,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侵華戰爭結束後又遷入上海。195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後,動植物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在上海合建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遷至武漢。
近年來研究所着力於水環境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亦主辦《水生生物學報》期刊,是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1]的依託機構。
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的前身是成立於1930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錢天鶴,館址南京。
1934年7月1日,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動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動植物研究所於1937年9月由南京開始遷往長沙,後到南嶽,又遷到廣西陽朔,1939年初到達四川重慶北碚。
1944年5月,中央研究院評議會作出決定,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動物研究所所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動物研究所由北碚遷至上海。
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於1950年將原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的主體、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以及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合併組建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
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周恩來總理簽署了任命王家楫、伍獻文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副所長的通知書。6月20日,竺可楨副院長在中國科學院第一次擴大院務會議上宣布首批15個研究機構成立,其中水生所研究有關水生生物的基本學理,以配合水生動植物生產的需要。主要任務包括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水生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養殖與育種實驗。下設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室址江蘇無錫蠡園,主任伍獻文;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室址山東青島,主任童第周。
1951年2月,增設廈門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沈嘉瑞,1953年1月撤銷。農業部水產總局根據我國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發展狀況,與中國科學院會商,建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從上海遷至湖北武漢。
1952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第42次院長會議同意水生所及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遷武漢。
1954年1月,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獨立,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2](現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1954年9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遷往湖北武漢,成為我國以淡水生態學為主的水生生物學研究中心。
197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放湖北省,改稱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
1978年,研究所回歸中國科學院直屬建制,恢復現名。
視頻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簡介,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
-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歷史沿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