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茶文化为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更包含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为"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不限于“茶风俗”、“茶仪式”的范畴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中国古书《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1]
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中国的饮茶历史最久远,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中国无愧是茶和茶文化的祖国。
中国的茶文化在历代几经变迁,对历史的生疏导致今天许多人不知古人如何饮茶,而且不知道不同朝代的古人饮茶方式也大有不同。现在我简述一下中国历代茶文化的发展变迁。首先要知道茶在古代又有“茗”、“荼”等别名,否则可能读不懂古籍里对茶的描述。
目录
中国茶叶起源及发展
上古时期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华民族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通过尝百草为老百姓寻找治病解毒的良药。后来他发现一些植物的叶子煮好的水,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便将它们作为一种药材。——《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是有关中国茶叶起源最早的记载。[2]
唐代陆羽根据这段记载,在其精心整理的《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认为中国饮茶的历史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神农氏时代。
自此,在中华大地上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与礼仪——茶文化。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据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已经明确证实,在秦汉时期,我们的先民已经很熟练地烹煮茶叶,并且从事茶叶的贩运。 而到了三国、两晋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的记载,记录了东吴君主孙皓“以茶代酒”(招待宾客)。
至于南北朝,越来越多的历史记载,证明那时候饮茶在文人士大夫、普通百姓中间非常流行。比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比如《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饮茶更加深入人们生活,无论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而且"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已经出现了茶馆。 根据《茶经》记载,唐代已经出现名茶计有50馀种。
茶文化自宋代开始发展到顶峰
自宋代开始,茶已经成为人们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全国范围内出产名茶200多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龙凤茶、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白茶、贡新銙、试新銙、北苑先春等40馀种。 毫不夸张地讲,茶文化自宋代开始发展到顶峰。
元、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创新
元代,茶学和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创新,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有专门的经营茶的商户——茶户,国家设有专门管理茶的机构——榷茶都转运司等,商贩销运茶时要购买凭证——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明代,在散茶基础上,出现了芽茶和叶茶。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冲泡法的改进,也促进了茶具的兴盛。
明末清初,茶叶生产制作技术日益成熟,茶叶开始走出国门征服全世界,茶叶的出口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在国内,茶馆作为平民饮茶场所,发展迅速,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尤其茶馆与曲艺的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风景线。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明的发展史。
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1]]
唐人所绘《宫乐图》,画中有的仕女正在舀茶,有的在炙茶,有的在品茗。反应了典型的唐代煎茶喝法。[2]
宋代主要名茶产区地图[3]
宋代全国出产名茶[4]
饼茶和散茶[5]
饼茶和散茶[6]
盛行于中国清代的茶馆[7]
欧洲贵族饮尝来自中国的茶叶[8]
药茶[9]
宋代点茶法[10]
中国共分为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著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茶的分类
就目前而言,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綠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绿茶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银针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紅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红茶主要包括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烏龍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白茶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
黃茶
黄茶,即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 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
黑茶主要分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
中国茶四大茶区[11]
中国茶[12]
中国茶[13]
中国茶[14]
中国茶[15]
中国茶[16]
中国茶[17]
中国茶文化[18]
茶联[19]
中国茶具[20]
元代赵孟𫖯《斗茶图》[21]
茶艺[22]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23]
《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24]
《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25]
茶与艺术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之为"茶艺"。同时,历代也涌现出大量与茶有关的各式艺术作品。
茶,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灵气,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和文学
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在2000首以上。文人品茗之时,一旦兴致来了,必定会对此情此景吟咏一番,以遣情怀。
目前能看到最早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
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其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共有60首。而他本人也喜爱品茶,一天到晚茶不离口,在其所作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一诗中便写下了“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麹尘香,花浮鱼眼沸”的佳句。
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描绘了茶文化在当时的盛行。
北宋·苏轼《汲江煎茶》描写诗人在月明之夜亲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
关于茶的散文、小品文、书信等很多,著名的有:
其中《中冷泉记》以南京扬子江金山寺,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中冷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侣、道士胸中皆带仙气。
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盖,盘龙石栏,寺僧纷纷汲水,为当时来到烧香拜神的几万香客备茶。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 一位道士带领张潮攀登嶙嶙的乱石,到山顶看见一面石壁,刮去青苔,露出几行字,说道: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间,必须在子午两个时辰,用特制的铜瓶,用长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间的石窟中汲取。
张潮跟随道人答乘夜行船,两天后到了闰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个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这就是中冷窟!”
茶和书法
以茶为题材的书法作品称为茶帖,著名的茶帖有唐怀素《苦笋帖》,宋苏东坡《啜茶帖》、《季常帖》、《新岁展庆帖》,宋蔡襄《精茶帖》 、《天际乌云帖》,宋米芾《笤溪帖》,宋赵令畴《赐茶帖》、清金农《玉川子嗜茶帖》等。
茶和画
茶也是中国画中常见的素材,著名的茶画有很多,例如 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是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在喝茶,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ref>中国茶文化简史
明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描绘文徵明和几位诗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无锡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边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颂诗,友人在聆听;古松下一茶童备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种茶具。中国文人至爱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谊,尽在以茶会友中。
还有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唐人《宫乐图》,北宋徽宗《文会图》,元赵元《陆羽品茶图》,元赵孟𫖯《斗茶图》与《茶榜》,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元颜辉《煮茶图》,元胡廷 《松下烹茶图》,元钱选《卢同煮茶图》、《品茶图》,明丁云鹏《玉川烹茶图》,明唐寅《事茗图》、《卢同煎煮茶》,清胡锡珪《洗砚烹茶图卷》,清高凤翰《天池试茶图》,清高翔《煎茶图》等。
视频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