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平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地处象州县东部,东靠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南连百丈乡,西邻寺村镇,西北与罗秀镇交界,北接大乐镇。区域面积97.9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34215人。 清代,先后为安中里,昌化里,北上里,东安里部分辖地。民国时,为象县中平乡、瓜山乡辖地。1949年12月,称象县中平区。1966年8月,析出,复称中平公社。1984年10月,改称中平乡。1999年6月,改称中平镇。截至2020年6月,中平镇下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 2019年,中平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1]
历史沿革
清代,先后为安中里,昌化里,北上里,东安里部分辖地。 民国时,为象县中平乡、瓜山乡辖地。 1949年12月,称象县中平区。 1953年4月,改属石龙县。 1958年1月,改称中平乡;同年8月,改称中平公社;同年9月,与大乐公社、百丈公社连片为丰收公社。 1959年3月,析出,复称中平公社。 1960年5月,石龙县更名象州县,中平公社属之。 1962年9月,中平公社与百丈公社合并称中平区。 1966年8月,又析出,复称中平公社。 1984年10月,改称中平乡。 1999年6月,改称中平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中平镇辖中平1个居民委员会,梧桐、良山、谢官、大架、落沙、多福、古磨、架村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2个居民小组、14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中平镇下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中平社区。 [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平镇地处象州县东部,东靠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南连百丈乡,西邻寺村镇,西北与罗秀镇交界,北接大乐镇。区域面积97.9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平镇境内为丘陵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40~160米,最高点水产岭顶海拔912.5米,最低点仁义河海拔125米。
气候
中平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特点显著,光、热、水基本同季。降水比较集中,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多年平均气温20.7℃,1月平均气温10.6℃,极端最低气温-2℃(1999年12月20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37.1℃(2011年7月24日);平均气温年较差18.0℃。生长期年平均302天,无霜期年平均355天,最长359天,最短3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40小时,年总辐射106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出现0℃以下气温比较少见。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500毫米(2005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200毫米(2008年)。
水文
中平镇境内属西江水系。仁义河自梧桐村委西部入境,由南而北,从良山村流出中平镇,境内河道长6.5千米。
人口
2011年末,中平镇辖区总人口3452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25人,城镇化率15.4%。另有流动人口1485人。总人口中,男性17678人,占51.2%;女性16849人;占48.8%;14岁以下4780人,占13.8%;15~64岁25786人,占74.7%;65岁以上3961人,占11.5%。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23216人,占67.2%;汉族11311人,占32.1%;另有瑶、苗、侗等4个民族227人,占0.7%;2011年,人口出生率9.7‰,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长率5.3‰。 截至2019年末,中平镇户籍人口34215人。[3]
经济
综述
2011年,中平镇财政总收入2103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7万元,增值税139万元。企业所得税5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609.1元。比上年增长8.0%。 2019年,中平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农业
中平镇有农业耕地面积38773亩,人均1.1亩;以种植水稻、甘蔗、玉米、桑树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29000万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2%。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7万吨,人均587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桑树。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0.6万亩,产量2.5万吨;桑园面积2.3万亩,鲜茧总产量4.5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0万头,年末存栏1.1万头;牛饲养量0.5万头,年末存栏0.3万头;家禽饲养量20.1万羽。
工业
中平镇工业以小型水电站、制砖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为辅。2011年末,工业总产值达到3045万元,工业企业46家,职工88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商业
2011年末,中平镇有商业网点724个,职工1023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3000万元;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14000万元。
金融
2011年末,中平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6%;各项贷款余额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4[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中平镇有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862人,专任教师52人;小学8所,在校生1820人,专任教师10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98人,专任教师7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3%,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535.3万元,比上年增长2.5%。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6.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2011年末,中平镇有各类科技人才48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98人,经营管理人才73人,技能人才52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65人。
文体事业
1992年7月,中平镇建成广播电视站。现有有线电视用户0.9万户,入户率100%。 2011年末,中平镇有镇文化站、广播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处;各类图书室10个,藏书1.7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120人。 2011年末,中平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看台设座椅1000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中平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10个;床位1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0.29张;固定资产总值131.9万元。镇卫生院专业卫生人员70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2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9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9%。
社会保障
2011年,中平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1户,人数226人,支出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08%,月人均170元,比上年增长13.3%;城市医疗救助30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895人次,共支出8.7万元,比上年增长3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59户,人数2311人,支出174.7万元,比上年增长5.6%,月人均63元,与上年持平。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3.8万元,比上年增长5%。社会福利费361.7万元,比上年增长6%;敬老院1家,床位2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6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452人,参保率12.9%。[5]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中平镇有邮政代办所1家。全年邮政业务总量456万元,其中纯收入97.5万元,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0.2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0.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254户,电话用户普及率47.2%;移动电话用户10154户,宽带接入用户1345户。
能源
2011年末,中平镇有延岭水电站、中平水电站、花王水电站共3座。
给排水
2002年,中平镇建设成集镇供水水池1个,2011年,进行集镇供水改造,日供水650立方米。
园林绿化
2011年末,中平镇驻地绿化面积26680平方米。
交通运输
中平镇有柏油路1条,村村通公路。2006年,建成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24班次,日均客运量686余人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中平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中平村(今中平社区)得名。
文物古迹
三逍岭古墓群
三逍岭古墓群,在中平圩西面2公里处,中和村边的三逍岭上,在古墓20多座。墓封土堆呈圆形,直径8至12米,一般高3米余,有的高达5米。经考古学家鉴定,为汉朝古墓。这些古墓对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说明了中平在汉代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桂林郡城遗址
桂林郡城遗址,位于中平与罗秀镇交界处的军田村边。据史料明确记载,公元274年,三国时吴国分郁林郡置桂林郡,桂林郡管辖6个县,即今柳州地区的大部及河池地区的部分地方。桂林郡治所设在罗秀军田村地方,至今村子外边尚存一道环形土夯城墙,墙底宽约10米,上宽3米多,高8米,长400多米。城内东西长约500米,宽400米,呈封闭式椭圆形。昔日四面皆为河沟。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池遗址。近有学者考证发表论文说,这里也是秦始皇设置桂林郡治的地方。
太平军指挥部
太平军前线指挥部,在仁义村的甘王庙里。1850年5月21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率领太平军20000多人(其中随军家属约占百分之七十),占领象州中平一带地方。天王洪秀全驻毕新寨村。太平军大部队驻扎在中平圩、仁义、谢官等村庄,前线指挥部设在仁义村甘王庙,正军师领前军主将肖朝贵在这里筹划指挥太平军与清军16000多人进行战斗,取得了中平反围剿的胜利。7月2日,洪秀全率领太平军顺利回师桂平金田。
太平军营盘遗址
太平军平贯营盘遗址,位于平贯村东面2公里的大面岭上。1950年5月21日,太平军屯驻在中平一带地方,修建营盘防守与清军进行战斗。平贯营盘修筑在岭顶上,三面皆为冲槽,岭后仅有一条小路通向深山。山头上有一道壕沟围绕,呈随圆形。营盘东西长约300米,宽100米。现存壕沟深0.8米,宽1.2米。壕沟外缘有一道土墙,墙高1.1米,厚0.6米,墙上每隔1.5米有一个用三块石头镶成的枪眼。营盘内有37间兵房,每间占地约15平方米,尚有1米余高的石砌墙基。这是太平天国早期的营盘。自从太平军在这里修建营盘后,人们称这座岭为营盘岭。
江西村革命根据地
1948年,中国共产党桂柳区工委决定建立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区机关设在中平乡江西村。当时在象县活动的共产党员有36人,负责领导象县和柳江县的里壅、武宣县的黄茆、二塘,修仁县的头排、四排、十锦、桐木一带的革命斗争。1949年4月,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改称中共象修雒区领导机关。随着武工队的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斗争在各地广泛开展,江西村成为革命指挥部和重要的根据地。
中平烈士陵园
中平烈士陵园,位于中平圩西面,占地约10亩,陵园内有烈士塔和烈士墓,是当地人民政府为纪念在中平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于1950年3月3日建成的。陵园大门两侧写着:“为祖国牺牲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与人民造福辉煌成就万古长存”的楹联。陵园中央矗立着烈士纪念塔,塔高9米,顶端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塔正面写着:“革命之光”四个大字。塔脚镶嵌着石碑,镌刻着解放大军剿匪辉煌的战果和烈士的芳名。塔旁砌有栏栅,庄严肃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象州县建立的第一座烈士纪念塔。
民族文化
中平镇“师公戏”被自治区收入非物质文化名录,有地方特色的“分龙”、“六月初一”、“六月初二”、“六月初六”“六月廿一”等民俗“六月丰收文化节”。
中平镇民族文化节
中平镇位于象州县东部的大瑶山脚下,是壮、汉、瑶等民族集居的地方。在民族民间风俗文化中,有壮文化习俗,也有汉文化古风遗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加上外来风俗文化的融合、整合、升华,除了现代节日和传统节日外,还形成了一种中平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少村屯有自己的传统和自立的“村庆日”。“村庆日”原来是杀鸡宰鸭,烧香纸供雨神祭禾神或保佑顺利,乞求降雨或希望寄托禾神保佑早稻丰收,祝福家族顺利;后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一年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最忙的“双抢”来临前,邀请亲朋好友来村做客,一是庆贺一年的早谷丰收登场;二是到“双抢”时节,亲朋好友,发扬互助精神,相互帮忙,换工收早稻、种晚稻。”每逢“村庆日”,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们汇集一起,互道问候,交流信息,看戏聚餐,联络感情。凡有村庆,各村都不失礼仪,照例轮流庆祝,不论各家相邀的客人,或是村请的贵宾,均以客多为荣耀。中平镇的农历五月有贯村的“分龙日”。中平镇的农历六月更是个充满“人情味”的月份,有多福村委廷珠村的“六月初一”、架村、新庆村等村“六月初二”、河村、落沙村、江头等村的“六月初六”、苏村的“六月廿一”。各村的“村庆”风俗就象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一样,代表了一种向往或信念,祈望家族平安、风调雨顺、消灾解难。现如今,中平镇如架村、多福、河村等不少村屯已把“村庆日”办成文化节来庆祝。
中平镇架村壮族师公戏
中平镇架村的壮族师公舞,已收录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演的剧目如《甘玉娘》、《鲁班》、《杨文广》等仍不失为民族文化遗产。师公舞源于殷商时代的巫舞,相传南朝刘裕刚称帝不久就遭北朝骑兵侵袭,加之南朝境内贵族财主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争权夺利,在这内外夹攻的危险处境时,大樟古车村村民甘罗应被刘帝召进朝廷抵抗北掳番岳。甘罗应带着兄弟姐妹前往抗敌,他连用法术,以芝麻绿豆为兵器,打败北朝番兵,大获全胜。后来从中原流传到广西后,与“傩舞”相结合,表演时,头戴面具,双腿弯曲分开,侧身抬腿,手持木剑或者钢剑挥舞。唱腔有五言壮欢、勒脚欢等,一旁还有人负责拍击陶制蜂鼓,蜂鼓一头大一头小,发出“咚”、“嘭”声,由于是陶瓷制,声音古朴而沉雄,节奏感很强,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民间祭祀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