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青風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藥青風藤 |
青風藤《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青藤《綱目》
尋風藤《綱目》
清風藤《綱目》
滇防己《植物名實圖考》
大青木香《貴州民間藥物》
青防己《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青風藤的釋名
本植物為木質藤本,四季常青,故名青藤、青風藤。《綱目》引蘇頌云:「其苗蔓延木上,四時常青。」又功能祛風止痹,因名尋風藤、清風藤耳。
中藥青風藤的基原
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等的藤莖。
目錄
中藥青風藤的植物
1.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Menispermum acutum Thunb.]多年生木質藤本,長可達20m。根塊狀。莖圓柱形,灰褐色,具細溝紋。葉互生,厚紙質或革質,卵圓形,長7-15cm,寬5-12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稍心形或近截形,全緣或3-7角狀淺裂,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近無毛,基出脈5-7;葉柄長5-15cm。花單性異株,聚傘花序排成圓錐狀;花小,雄花萼片6,淡黃色,2輪,花瓣6,淡綠色,雄蕊9-12;雌花萼片、花瓣與雄花相似,具退化雄蕊9,心皮3,離生,花柱反曲。核果扁球形,熟時暗紅色。種子半月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林緣、溝邊及灌叢中,攀援於樹上或岩石上。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2.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cinereum(Diels)Rehd.et Wlis.本變種與正品青藤極相似,主要區別在於:葉表面被短絨毛,下表面灰白色,絨毛更密;花序及幼莖亦有短絨毛。
中藥青風藤的採集
6-7月割取藤莖,除去細莖枝葉,曬乾;或用水潤透,切段,曬乾。亦可秋冬采老藤,切段,曬乾。
中藥青風藤的藥材
青風藤Caulis Sinomenii本品呈長圓柱形,微彎曲,細莖彎繞成束,長20-70cm或更
長,直徑0.5-2cm。表面綠褐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紋及皮孔。節稍膨大,有分枝痕。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灰黃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線放射狀排列;髓部小,淡黃白色或黃棕色。氣微,味苦。以條均勻者為佳。
中藥青風藤的化學成分
藤莖含青風藤鹼(sinoacutine),尖防己鹼(acutumine),N-去甲尖防己鹼(N-acutumidine),白蘭花鹼(michelalbine),光千金藤鹼(stepharine),青藤鹼(sinomerine),雙青藤鹼(disinomenin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四氫表小檗鹼(sinactine),異青藤鹼(isosinomenine),土藤鹼(tuduranine),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消旋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及十六烷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
中藥青風藤的作用(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①對心臟的作用:
青藤鹼在麻醉犬整體實驗中,可使心肌收縮力、心率、舒張壓、左心室收縮壓、心臟指數、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輸出量顯著下降。
②降壓作用:
青風藤總鹼的降壓作用迅速、強大,多次給藥不易產生快速耐受性。無論採用何種給藥途徑,對麻醉或不麻醉動物都有肯定的急性降壓效果。但青藤鹼反覆應用易出現快速耐受性。
③抗心律失常作用:
青藤鹼對烏頭鹼和哇巴因誘發的大鼠及豚鼠心律失常有明顯拮抗作用,也能對抗氯化鈣引起的大鼠室顫、氯仿-腎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及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加快,改善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心電圖失常,並能預防缺血-再灌注對心臟的損傷,對缺血性心律失常也具有明顯對抗作用。
2.抗炎作用:
青藤鹼片灌胃能顯著抑制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抑制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跖腫脹和瓊脂肉芽腫形成,對5-HT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的拮抗作用,並能明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腹腔注射能顯著降低大鼠足跖炎症滲出物中PGE含量,抑制M炎性物質PGE2和白三烯C4的合成,使大鼠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降低,但切除雙側腎上腺或垂體後抗炎作用消失。青風藤提取物還能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能明顯降低實驗性關節炎大鼠全血粘度,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且隨劑量增加作用顯得更明顯,但對血漿粘度無明顯影響。另外還可防止補體激活引起的中性粒細胞聚集,改善炎症症狀。
3.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青藤鹼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還能協同和增強戊巴比妥鈉的鎮靜催眠作用。青風藤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抑制電刺激引起的小鼠激怒反應,降低士的寧的驚厥閾,對運動性條件反射均有明顯影響。
4.其他作用:
青風藤對麻醉貓刺激喉上神經引咳有鎮咳作用。青風藤能抑制離體兔腸平滑肌的收縮,對抗Ach、組胺、毛果芸香鹼引起的腸管收縮。甲醇提取液能使兔已孕、未孕及產後在體子宮平滑肌收縮力增強、肌張力增高,隨劑量不斷增加,依次出現半痙攣性收縮,直至出現強直性收縮。青風藤有一定的降溫作用和弱的催吐作用。
5.毒性:
青藤鹼小鼠口服的LD50為580mg/kg,靜脈注射的LD50為156.7mg/kg,皮下注射的LD50為535mg/kg。
中藥青風藤的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略泡,潤透,切厚片,乾燥。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中藥青風藤的藥性
味苦、辛,性平。有毒。歸肝、脾經。
1.《藥性考》:「辛、微甘,氣溫。」
2.張秉成《本草便讀》:「苦,平。」
3.《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性寒,味苦、辛。」
4.《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溫。有毒。」
中藥青風藤的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利尿消腫。主治風濕痹痛,歷節風,鶴膝風,心胃氣痛,水腫,腳氣,癰腫惡瘡,皮膚痒疹。
1.《綱目》:「治風濕流注,歷節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藥酒中用。」
2.《藥性考》:「濕痹骨痛,腳腿轉筋,鶴膝風痿,麻木膚疼,熬膏浸酒,治風有靈。」
3.《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本品有祛風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的功能,主作利尿劑,用治水腫,風腫,腳氣濕腫,風濕關節疼痛,癰腫惡瘡等症。」
4.《甘肅中草藥手冊》:「祛風濕,治勞傷,止痛,利尿。主治風濕骨痛,勞傷骨痛,感冒,咳嗽,胃氣疼痛,皮膚痒疹,水腫等症。」
中藥青風藤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或熬膏。外用:適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內服可出現瘙癢皮疹、頭昏頭痛、皮膚發紅、腹痛、畏寒發熱、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副反應。
中藥青風藤的應用配伍
《本草匯言》:「風病軟弱無力,並勁強偏廢之證,須與當歸、枸杞合用方善。」
中藥青風藤的附方
1.治風濕痹痛。
①青藤根三兩,防己一兩。呋咀,入酒一瓶,煮飲。(《綱目》引《普濟方》)
②青風藤、紅藤各15g,水煎,加酒適量沖服;或青風藤30-60g,上肢痛加桂枝3g,下肢痛加牛膝6g,全身痛三味同用,水煎,加黃酒適量,晚飯後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一切諸風。青藤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內,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瓶內。用時先備梳三五把,量人虛實,以酒服一茶匙畢,將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後遍身發癢不可當,急以梳梳之。要癢止,即飲冷水一口便解。避風數日。(《瀕湖集簡方》青藤膏)
3.治骨節風氣痛。大青木香根或莖葉適量,煎水常洗痛處。(《貴州民間藥物》)
臨床報道
1.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①青風藤的根莖去皮切碎,每劑94g,或加麻黃6g(後下),文火煎約2小時,共煎2次,混勻,早晚飯後分服,或經濃縮後製片服。觀察330例,總有效率為93.6%,症狀有顯著好轉。血沉下降率為92.2%,類風濕因子陰轉率為48.9%,X線改善率為70.2%,少數有瘙癢、皮疹等變態反應發生,個別有過敏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心肝腎無明顯毒性作用。
②抗風靈(鹽酸青藤鹼)治療各種風濕病263例,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居多。204例用片劑口服,每日3次,每次1片(50mg),3日後加至每次100mg;56例用針劑,每次肌注25mg,每日2次,3日後加至每次50mg,再3日後加至每次100mg;3例用注射劑行離子導入。療程短者數日,長者8周,一般2-5周,有效率為89%。副反應占31.5%。其中皮膚瘙癢44.7%,皮疹11.4%,頭昏頭痛7.6%,皮膚發紅及腹痛各6.1%,畏寒發熱5.3%,食慾減退4.6%,極少數出現噁心、口乾、心悸,休克及粒細胞減少各1例。每次服藥前30分鐘服撲爾敏4mg或非那根25mg,可將副反應降至15%。有醫院合用撲爾敏後,副反應由23%減少至0。
③毛青藤總鹼治療172例,劑量由每日120mg開始,於2周內漸增至每日300mg,維持此量,共用3月,總有效率為90.3%,顯效時間為10日至1月。統計165例,出現皮疹59例(占35.68%),白細胞減少14例(占8.48%),血小板減少4例(占2.48%)。用藥後血清IgG、IgM下降明顯,認為能促進細胞免疫,糾正T抑制細胞功能低下,增強對抗體過量產生的監視作用,使體液免疫恢復正常。
④青風藤總鹼,開始劑量為每日66mg,分3次服,如無反應,則加倍遞增,按個體差異,最大劑量以每日180-300mg為宜,連續服3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60例,臨床緩解11例,顯效22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為86%。
2.治療心律失常青藤片劑由每次20-40mg開始,逐漸增至60-80mg,每日3次,療程2周。觀察60例,表明對部分由器質性原因引起的房性或室性早搏有一定療效。
文獻綜錄
1.《本草匯言》:「清風藤,散風寒濕痹之藥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風病軟弱無力,並勁強偏廢之證,久服常服,大建奇功。」
2.張秉成《本草便讀》:「凡藤蔓之屬,皆可通經入絡。此物善治風疾,故一切歷節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
以風氣通於肝,故入肝;風勝濕,濕氣又通於脾也。」[1]
參考文獻
- ↑ 中藥青風藤性味歸經、功效作用及應用, 醫學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