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醫針灸 100種中國符號-9
針灸醫術是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含著中國特有的精神、天人合一思維和文化精華。
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1]
公元6世紀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在現代作為替代醫學傳播到世界各地。
後來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
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
古代文獻記載有關「針灸」
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嘗百藥而制九針」。[2]
南宋羅泌《路史》-記載「嘗草制砭」,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3]
針刺法萌發於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因之而生。[4]
春秋神醫-扁鵲針刺法
司馬遷的不朽之作《史記》中記載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世人敬他為神醫。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 屍蹶」 。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像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虢太子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扁鵲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5]
非物質文化遺產
1971年,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雷斯頓(James Reston)受邀訪問中國,因急性闌尾炎開刀,術後腹部疼痛不已,醫生在他的手肘及膝蓋上扎針,並在腹部上方以艾草灸療,不到1小時就解決了脹氣與疼痛,同年,雷斯頓發表紀實報導,掀起美國針灸熱潮。[6]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1987年,中華針灸成立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針聯)中國北京、上海、南京都有國際針灸培訓中心。
2010年11月16日,針灸被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7]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記載九針為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靈樞·官針》記載「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記載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
《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的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
穴位標註
中國宋代的銅人,上有穴位標註。 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第一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針灸理論研究深化,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針灸的奧妙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有一個精密微妙的系統負責傳送「氣」、「血」、「津液」等物質,使身體中的各個組織與器官保持平衡與穩定。此系統稱為「經絡」。
經絡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血管,也沒有實質管道,但它就像藏在人體內的一個網際網路,循著特定途徑與時間,在身體內縱橫交錯行走,將各個不同的組織與臟器串聯起來。
而前人認為:「氣不通則酸,血不通則痛。」,因此當經絡系統出現阻塞不通的情況時,將影響了氣血的輸送,使「邪氣」(各種產生病變的因子)侵入,此時人體就會開始出現異常病變。透過中醫師經絡配穴,將針插進人體之後,會引起自身反應,加強氣血循環,克服經絡的阻塞,使經絡系統恢復正常,恢復人體能量的和諧,病症因此得以治癒。[8]
現代針灸
中國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以繼承和發展針灸。研究人員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許多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創立"針刺麻醉"等新式針灸。
針灸的研究也從單一的文獻整理發展到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系統的觀察,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進行針灸治療的機理探討。
針灸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不但盛行於中國,也流傳到鄰國的朝鮮和日本,甚至現在歐美西醫也採用成了輔助療法,美、義、德、法等國家相繼研展針灸技術,開設針灸科系或學院,甚至成立針灸學會及專科醫療機構。[9]
在台灣,針灸只能由中醫師來操作,但是也有很多西醫去學針灸,通過國家考試後也可以為病患施針。其實,針灸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得效快,通過辨證之後,下針後哪裡痠痛、就針哪裡,哪裡不通、就針哪裡,而且通常是「立刻見效」。
針與灸是治療的兩個方法,通常多是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詳細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40期)[10]
視頻
小小針灸奇效大 台灣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 治療64種疾病 | 談古論今話中醫(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