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鎮市第二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豐鎮市第二中學豐鎮二中,至今一提起這個名字,我就會心裡一動,好像被什麼戳了一下似地……
哦——後來慢慢地發現,我是把最初的青春丟在那裡啦,因此,才會魂牽夢繞,一戳就痛的……
年初同學聚會時2不免又懷念起母校來,令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感慨萬千嘆息不以!的確,我們那一代,還有和我們同時一起進入豐鎮二中的建校老師們,都把風華正茂和青春年華綻放與閃耀在那裡了……
學校簡介
那是座再普通不過的中學,卻又是一代人最不普通的精神家園——因為,我們是她的第一批學生,也是他的創始人。彼此的相互改變和影響,遠遠地超過了一般學校與學生間的情感——學校教育了我們,我們也開創了那所學校。這就是第一茬與豐鎮二中同日生的師生們,一生都磨滅不了的刻骨銘心的記憶:當時,集全縣數屆風華正茂,激情揚溢的高小畢業和「戴帽子中學」的學生。豐鎮教育界最優秀的師資力量,結合抽上來最優秀的老三屆與北京和上海的知識青年,共同組建了這所特殊質量的普通中學。我們用青春和熱血與真誠無私的集體奉獻,使豐鎮二中,在我們的時代,就走向了輝煌的巔峰……
那是一所特殊年代中誕生的特殊中學~也留下了我們特殊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喊出 「複課鬧革命」時,正處文革後期,全縣各小學集壓了幾屆幾十個班的應、往屆畢業生,只有一座豐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革命的需要」了。於是,在小東門口的原民辦中學,後部隊占用的舊校址,成立了豐鎮二中。
最早時人們戲言:「爛民辦,八塊半,念不念,扯球蛋」。因為,文革前的民辦[1]中學,實際上是地方政府辦的輔助性公讀中學,實行半工半讀制,因此,每個學生每月還能領到八塊半的補助。也是建國初期教育與生產建設過度間段的人才培訓機制,可惜,文革初就被砸爛了。再加所有學生都在本校搞運動,到了畢業時也沒處升學。因此,1971年我們還得在土塘小學「戴帽子中學班」搞革命運動。
最難忘第一次走進真正的中學時,就像是流浪的兒子走進了母親的懷抱。我們來自全縣各小學的幾百名學生,不同的年級按大小編為十個班。新奇與陌生都被真誠和好奇所代替,彼此間很快就容為一體,投身在母校的懷抱中了。
學校環境
二中大門坐正朝南,門前就是小東門兒與老爺廟街的主大街,整體座落在三完校南面,與三完校間白灰摸的隔牆上,還有一道小後門兒。校園內是一大片方方正正,青磚紅瓦,排排整齊的兩齣水排子房,布局為東西兩翼,中間縱貫一條青磚弧面主道。學校雖為平房建築,卻也肅穆大氣,再加上被我們打掃得窗明几淨,就更顯出學府的莊嚴了。南面做了校辦工廠;西面的一大半空地是大操場。廣場和主席台在西北面,廣場的東半截是籃球場。一排排教室之間和東邊,都是鬱鬱蔥蔥的小樹叢。校牆內有好幾棵銀色飄香的沙棗樹,開滿了五瓣瓣,淡黃色碎小的喇叭叭花——一朵朵,一嘟嘟,將沁人肺腑的清香逸滿了整個校園……
東面的校牆外,是一條通天大道,道路邊隔三差五地植有高大茂盛的通天大楊樹。更是留下我青春歲月中無數腳印的上學必經之路。
那時,還在轟轟烈烈的後期,我們一邊「複課鬧革命」,一邊「批林批孔」,還要學工學農,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學校是革命的文化陣地,學生是陣地上勇敢的戰士!
那時,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不斷洗禮,師生已經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了,因此,師生關係也特別親!破除了「師道尊嚴」,建立了既平等又相互尊重的新興師的生關係,彼此是坦誠而親切的。
建校時,縣革委會派資深的教育界老領導都基生,為二中黨的一員化領導的校黨委書記。杜書記對師生們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全校師生和領導團結一心,校園就是革命和戰鬥的樂園,也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由原來全縣選拔的各科最優秀的老師與特長生組成的三班、十班也一起按年級排列成了班級序列,生原是當時最優秀的。尤其是音、體、美,是當時全縣最棒的,每逢縣裡舉辦大型活動,二中就是主角樣樣都能奪冠。再加好多著名師範學院畢業的大牌老師執教,那可是兵強馬壯,名副其實的好學校!
我能在那裡讀書[2],受到了當時最良好的教育,是我終生的一大幸事,令我至今都難忘那一段讀書時光!
更難忘那些教育我成長的一代恩師——著名師範大學大畢業的周重民老師,是我的數學老師。他的幾何是全自治區最厲害的。周老師瘦高樸素的身影,不拘小節的性格,抑揚頓挫的聲音,親切洪亮的講解,使每一位上他課的學生,哪怕是坐在最後,也能夠聽的十分清楚。周老師上幾何課從來都不用帶圓規和三角尺,邊講邊隨手就畫,一節課最多只用三根粉筆。周老師站在講台上,信手一畫就是方圓,任意交叉便成幾何,下課時黑板上就是一整套完美的幾何解析例題。題列黑板,同時也消化在當堂課學生的腦海里了。我在後來的高考時數學成績優秀,完全得益於周老師的教導,在此,我深切地感激與深情地思念他!
參考文獻
- ↑ 擴大公益性民辦學校成為「減負」教育的新方向,新浪,2018-03-05
- ↑ 讀書這麼好的事(圖),搜狐,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