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誰道東陽都瘦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臨江仙·誰道東陽都瘦損 |
臨江仙·誰道東陽都瘦損 作者:宋.蘇軾 |
原文
誰道東陽都瘦損,凝然點漆精神。瑤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省可清言揮玉麈,真須保器全真。風流何似道家純。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1]
譯文
誰說「東陽」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點染似的炯炯有神。瓊林般的仙境終究遠離塵世。試看你披着鶴毛製作的斗篷,依然像謫到人間的神仙。 休要清談,即使揮動那玉柄的麈尾拂塵;清談傷真,要不傷真,必須保重身體,蓄養元氣。風流韻事哪裡比得上道家純真?不應該像蜀客司馬相如那樣,過分貪愛卓文君。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名,為雙調小令。 王友道:待考。疑為廬山道人。 東陽:原指沈東陽,即沈約。 鶴氅(chǎng):鶴毛製作的斗篷 謫(zhé)仙人:被貶謫到人間的神仙。李白《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沒後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保器全真:保全身體和真氣。 蜀客:指漢代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稱。《史記》載,司馬相如到卓文君家做客,見卓文君貌美,以琴挑之,與卓文君私奔。
賞析
詞的上片,描繪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塵脫俗之氣質。「誰道東陽都瘦損,凝然點漆精神」,以歷史人物喻之。詞人以發問的口氣,認為不宜一概而論歷史人物。「誰道」二字,排除了獨見。隨即暗示着:沈東陽式的詞人只因求官而累瘦了身體,而王東陽式的友道不為求官身體並不瘦損,並且「點漆」如畫,黑白反襯,凝然有神,風姿綽綽,宛如「神仙中人」。詞人既讚美了友道的風華正茂之容貌,又宣傳了民族傳統的審美觀。須知真善美與假惡丑是在比較中而存在着。「瓊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進一步讚頌友道高潔超塵的風姿。這裡連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風塵外物」,「瓊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鶴氅裘」,潔如鶴羽的「真神仙人」之氣質;李白之典,喻示友道從仙界貶到人間,成為塵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當。以典讚美友道之情,恰到好處。「風塵外物」,一塵不染,與世無爭,是中國道人的美德,也是詞人慾求又不可得的處世經文。或許這就是「誰道東陽都瘦損」而引起詞人憂慮的真實緣由。
詞的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氣,自愛自重,不要迷於美色。「省可清言揮玉鏖,直須保器全真」,全是魏晉士大夫關於老、莊守身思想的探討。一派人是「清言」,並「揮玉麈」,自為清高榮光,風度翩翩,可謂「世界皆濁,唯我獨清」;一派人是「省可清言」,「清言」傷「真」誤事,可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詞人持後派之見,並以規勸道友休要清談,不必「揮玉麈」,而要強健身體,保全真氣,須知「真氣」是道家思想之精髓。緊接着向友道提示:你是道人,「風流何似道家純」。「風流」與「道家」水火不相容,「道在世外」。只因道家避世,超脫人生,知其不可為而安之若命的原因。道人守道,保持真氣,天經地義,沒有什麼「風流」韻事比得上道家的純真氣節。「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最後向道友發出警告。詞人一方面懷着遺憾的口吻,惋惜家鄉人司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以此為鏡警告友道不要蹈司馬之覆轍貪色而喪命。或許友道不是英雄,就是平民道徒也得要過好美人關。
全詞,運用了眾多的史典,托出了詞人於己於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道出了貌美身健與高潔脫俗、不為仕途所困擾的哲理關係。構思新奇,結構獨特,語言中充滿了道學色彩。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四月。是年正月,東坡度嶺到虔州,二月過吉安至彭蠡,四月與劉安世(器之)等同上廬山,晤山中王友道等道友,重遊棲賢寺、開先寺,題激玉亭於柱石,作這詞規勸道友以道修身。[2]
作者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 ↑ 臨江仙·誰道東陽都瘦損,詩詞名句網
- ↑ 臨江仙·誰道東陽都瘦損,古詩文網
- ↑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