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無返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義無反顧(拼音:yì wú fǎn gù)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該成語意思是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該成語結構是主謂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義無反顧」。
成語典故
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有名的才子。他的才華深得漢武帝賞識,因此武帝便把他留在自己身邊做官。
有一年,鄱陽令唐蒙奉漢武帝的命令去修治西南蜀道,開闢夜郎國與巴蜀的交通。到了當地後,唐蒙大量徵召民工,開始修道。但是,由於唐蒙徵招民工規模太大,而且用軍法管理,誅殺了一些平民,引起民怨,後來還發生了騷亂。漢武帝得知後,立即派司馬相如去安撫民眾。為了給巴蜀人民一個交代,漢武帝還要司馬相如寫一篇文告,向他們好好做一番解釋。
司馬相如照漢武帝的吩咐寫了一篇文告,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調集民夫、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大家並不是陛下的本意。至於被征之人,有的逃跑,有的自相殘殺,這也不是為人臣者應有的品德。那些守衛邊疆的士卒,每當烽火燃起的時候,都攜着兵器奔向戰場,汗流浹背仍然緊緊相隨,唯恐落後,即使迎着刀刃和箭鏑,依然勇往直前,寧肯戰死也不願轉身逃跑。人人懷着憤怒的心情,如報私仇一般,只知奮勇前進。難道他們樂意去死而討厭生存嗎?當然不是。他們只是一心想着國家的危難,忠誠地履行臣民的義務罷了。故而皇上對他們有各種封賞。有的位在列侯,死後可將顯貴的諡號流傳後世,封賞的土地傳給後代子孫。他們做事忠誠嚴肅,當官也特別安逸,好的名聲流傳後世,功業卓著而永不泯滅。因此賢人君子們都能在中原肝腦塗地,用骨血潤澤邊疆野草而在所不辭。」
這篇文告在巴蜀地區的百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騷亂很快就被平息了,修路的工程又得以順利進行。為此,漢武帝非常滿意,便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輔佐自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