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乐山大佛的传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乐山大佛的传说:大佛镇水怪,乐山大佛的传说:石工们看见水怪现身,就纷纷拣起石块向它打去。石块像冰雹一样,不一会儿就把水怪埋葬在乱石堆里。从此大佛岩下风平浪静,而大佛的样子也一天天显露出来。石诚死后,他的徒弟们仍坚持雕琢大佛。一代接一代,经过了90年的努力,大佛终于建成。这便是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   

原文

这则乐山大佛的传说发生在唐朝初年,凌云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寺里有一个老和尚叫海通。当时凌云山下的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看着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一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

于是他请了两个有名的石匠来商量刻佛像的事。这两个石匠一个叫石诚,一个叫石虚。老和尚对他们说:“我准备在这凌云山岩上刻造佛像,请你们来商议商议。”

从此,海通和尚就出外化缘去了。石诚、石虚两人就各自选岩构图,雕琢佛像。石虚选择了那最显眼,石头不太坚硬的沿江一片红砂岩,开始雕琢千尊佛像,刻了两年也差不多完工了。而石诚呢,开始时选择了一块又高又难走又硬的临江大岩石,和徒弟们在山岩上搭建了架子,攀着岩石雕琢起现在的大佛。石虚的千尊佛像刻完了,而石诚的大佛连一只脚也没有刻完。石虚讥讽地说:“我两年刻了千尊佛,你两年还没刻完大佛的一只脚。”石诚毫不气馁地说:“你千尊佛,万尊佛,抵不上我大佛的一只脚。”说完又继续雕琢起来。

老和尚化缘回来还请了许多能工巧匠,让他们和石诚一起雕琢大佛。附近的老百姓听说老和尚请人雕琢大佛镇压三江水怪,也纷纷赶来帮忙。有的烧茶,有的送饭,一时之间,凌云岩上人来人往,锤声如雷,岩片似雨。

住在岩下深潭里的水怪,每天被岩上的石块打得胆战心惊。眼看巢穴快要被填平了,它便涌起千丈巨浪,想把工人们从岩上卷到水里淹死。

乐山大佛的传说:石工们看见水怪现身,就纷纷拣起石块向它打去。石块像冰雹一样,不一会儿就把水怪埋葬在乱石堆里。从此大佛岩下风平浪静,而大佛的样子也一天天显露出来。石诚死后,他的徒弟们仍坚持雕琢大佛。一代接一代,经过了90年的努力,大佛终于建成。这便是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

虽然乐山大佛的传说归传说,但是乐山大佛的传说中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而乐山大佛则是留给世人的文化瑰宝。乐山大佛的传说也为乐山大佛增加了别样的光彩。[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