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乔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乔松(学名: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on)是松科、松属乔木,高达70米,胸径1米以上;树皮暗灰褐色,裂成小块片脱落;枝条广展,形成宽塔形树冠; 一年生枝绿色,无毛,有光泽,微被白粉;冬芽圆柱状倒卵圆形或圆柱状圆锥形,针叶5针一束,细柔下垂,球果圆柱形,下垂,中下部稍宽,上部微窄,两端钝,具树脂,种子褐色或黑褐色,椭圆状倒卵形。

分布于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乔松生于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中。

乔松可提取松脂及松节油。生长快,为中国西藏南部及东南部的珍贵树种,可选作该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70米,胸径1米以上;树皮暗灰褐色,裂成小块片脱落;枝条广展,形成宽塔形树冠; 一年生枝绿色(干后呈红褐色),无毛,有光泽,微被白粉;冬芽圆柱状倒卵圆形或圆柱状圆锥形,顶端尖,微有树脂,芽鳞红褐色,渐尖,先端微分离。针叶5针一束,细柔下垂,长10-20厘米,径约1毫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背面苍绿色,无气孔线,腹面每侧具4-7条白色气孔线;横切面三角形,单层皮下层细胞,在背面偶尔出现单个或2-3个细胞宽的第二层细胞,树脂道3个,边生,稀腹面1个中生。[1]

球果圆柱形,下垂,中下部稍宽,上部微窄,两端钝,具树脂,长15-25厘米,果梗长2.5-4厘米,种鳞张开前径3-4厘米,张开后径5-9厘米;中部种鳞长3-5厘米,宽2-3厘米,鳞盾淡褐色,菱形,微成蚌壳状隆起,有光泽,常有白粉,上部宽三角状半圆形,边缘薄,两侧平,下部底边宽楔形,鳞脐暗褐色,薄,微隆起,先端钝,显著内曲;种子褐色或黑褐色,椭圆状倒卵形,长7-8毫米,径4-5毫米,种翅长2-3厘米,宽8-9毫米。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秋季成熟。

植物学史

A. B. Jackson,S. G. Harrison,H. E. Moore 及植物分类学报5卷3期(1956)中均认为J. M'Clelland命名的Pinus griffithii是暂拟名,而在正式绘图时却是另外的植物,所以主张用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为乔松的学名。经查核该地所产五针松仅乔松一种,虽然J. M'Clelland所绘之图较粗(如将针叶绘成3-4针一束),但其基本形态,特别是球果与种鳞的形态与乔松一致,应属有效。为此中国植物志认为乔松的拉丁学名应为Pinus griffithii McClelland。但后来《Flora of China》改回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为乔松拉丁学名。

主要价值

树干高大,挺直,材质优良,结构细,纹理直,较轻软。 可作建筑、器具、枕木等用材,亦可提取松脂及松节油。生长快,为中国西藏南部及东南部的珍贵树种,可选作该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生长环境

乔松生于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中。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海拔2500-3300米地带及东南部、云南西北部海拔1600-2600米地带。乔松喜低温潮湿气候,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是:每年平均温度为7.5℃,1月平均温度为0.2℃,七月平均温度为14.4℃,年降雨量936.6毫米。乔松喜中性到微酸性土壤,根系穿透力强,耐瘠薄土壤,冬季怕干风。

分布范围

分布于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生长习性

乔松幼苗期生长比较缓慢,一般一年生苗高15厘米,二年生25厘米,较油松、白皮松生长都快,个别植株有二次生长现象。五年后生长逐渐加快,20-50年是速生期,这时树可达30米,胸径可达45厘米左右。

繁殖方法

繁殖

播种法:乔松多用种子繁殖,种子不需经过低温春化处理,随时浸种沙藏,即可发芽播种。由于种子来源于天然林,密度较大;造成种子饱满程度不好,有的不能发芽,因此在播种前,对种子要进行精选。播种方法可用高床条播和撒播,播后覆盖塑料薄膜。

嫁接法:用华山松作砧木嫁接乔松,亲和力尚好成活后生长迅速,且增加了抗寒性,因此嫁接也是一种较好的繁殖方法。

扦插法:也可以用乔松幼龄树的嫩枝扦插繁殖。

苗期管理

乔松幼苗喜阴,需加庇萌才能生长良好。乔松幼苗冬季怕干风,五龄前幼苗应搭塑料大棚越冬,不可用埋土防寒方法,以后抗性逐渐加强,栽植在背风向阳处,可以安全越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