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七夕夜(方荷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鄉村七夕夜》是中國當代作家方荷兒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村七夕夜
七月的鄉村,綠蔭遍地,瓜果飄香,也是農人悠閒的季節。
吃過晚飯,大姑娘小媳婦們聚集在村頭皂角樹下,遙望着銀河兩邊的牛郎織女星,越走越近,急切地期盼着七夕節的到來。
六十年代的關中農村,民風淳厚,政通人和,風調雨順,到處洋溢着田園牧歌式的寧靜。
七月初七的下午,生產隊早早收了工。太陽還沒有下山,家家戶戶就將桌子板凳搬到了門前的打穀場上,圍成一個圈,準備晚上掐「巧娘娘」、「念曲子」。
掐「巧娘娘」、「念曲子」是我們村七夕的主要活動。娘幾天前就生了滿滿一瓦盆綠豆芽,已長兩寸多高,綠生生、水靈靈的。
孩子們高興得像過年一樣,圍着桌子瘋跑;姑娘們擠在一起,嘰嘰咕咕談論着晚上怎樣化妝打扮;曲子班正在最後排練。
一家人早早吃了晚飯,坐在門口的青石碾盤上乘涼。爸爸指着天空北方的七顆星星說,這是「北斗七星」,第一顆叫魁星。夜間迷路了,看北斗七星就可以找到方向。那邊星星最多的一溜,就是天河,右邊最亮的那顆是織女星,左邊最亮的那顆是牛郎星。
留在我記憶中的家鄉的夜空,是那樣的湛藍、潔淨,星星是那樣的清晰、明亮,像蔚藍色的大海,又像瓦藍色的玻璃。
娘,牛郎織女是誰呀?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小伙叫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有一天,眾仙女們到河裡沐浴,牛郎按老牛的計謀,偷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去,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嫁給了牛郎。婚後,牛郎和織女過着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凡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老牛死後留下的牛皮,擔着一雙兒女飛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天空一揮,一道銀河波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他們一年才能在鵲橋相會一次。
姐姐說,王母娘娘太壞了。妹妹附和着,牛郎織女多可憐呀。
打穀場上燈亮了,家家搬出了一盆盆綠豆芽,擺在桌上,旁邊放上一搪瓷盆清水。孩子們、大姑娘小媳婦都圍了上去,在電燈光下,掐根豆芽放在水盆里,看影子是啥。妹妹掐了根「巧娘娘」,影子像根繡花針,娘說妹妹心靈手巧,長大一定是個繡花能手。姐姐照出的影子像個鍋鏟,大家說姐姐日後肯定能炒一手好菜,嫁個好女婿,說得姐姐羞紅了臉。輪到我掐了,影子像支筆,爺爺誇我愛學習,長大肯定有出息,說得我心裡熱乎乎的。
大家說着笑着議論着,繞着桌子一家一家看,這家掐出的影子不滿意,到另一家再掐,直到心滿意足。
村頭大皂角樹下,曲子班早已開唱。
「曲子」有點像陝西華縣的「老腔」,是農村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念唱的人可多可少,樂器因陋就簡,或胡琴,或三弦,或橫木,或敲擊板凳桌椅;形式可以念可以唱,可以一人念唱,也可多人念唱;可以唱秦腔戲文,也可自編自唱;可以莊重大方,也可詼諧幽默。
鄉下人一年勞碌辛苦,逢下雨天和農閒時節,聚在一起,熬着罐罐茶,念着曲子,樂呵樂呵。
皂角樹上掛着一盞燈泡,七八個人圍着一張方桌,老八爺留着民國時的頭型,前半個頭剃了頭髮,後半個頭留着齊耳短髮,戴着一副石頭眼鏡,閉着眼睛,彈着三弦,聲嘶力竭地唱着秦腔《周仁回府》選段,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友友伯拉着二胡,唱了一段秦腔《鍘美案》秦香蓮的唱段,他學着女人腔,嗓子捏得細細的,搖擺着光頭,悲痛欲絕的樣子,惹的大家不時叫好。
曲子班念了幾曲戲文,幾個小伙子喊着,來個葷的好不好?
作者簡介
方荷兒,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