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叽喳柳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叽喳柳莺即叽咋柳莺。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形态特征
叽咋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collybita):体长10-11厘米,是一种体形小的绿褐色柳莺。上体淡绿褐色,上眉纹短而呈淡白色。下体淡白染以皮黄色,尤以胸和两胁显著。翅上无翼斑。两性羽色相似。虹膜褐色;嘴暗角褐色或淡黄色,下嘴基部色淡;脚黑褐或暗褐色。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地,尤其在林下灌丛较发达的针叶林和河谷、溪流两岸树丛中较为常见。单个或集8-10只的小群活动。不停地在树上觅食昆虫,在近地面处筑一圆顶巢。食物主要为昆虫,包括象鼻虫、其它小型甲虫、蚜虫、双翅类和蠖蛾科的幼虫。
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越冬至地中海,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北非等地。
叽咋柳莺上体褐色,但新换羽毛染以绿色色泽,尤其是腰和翅上覆羽绿色较多、明显。冬羽很陈旧,其绿色部分不明显,或完全退色;自鼻孔至耳上覆羽有一条淡皮黄色的眉纹;眼先至眼后方的贯眼纹呈黑褐色;尾羽黑褐色,羽缘色浅;头侧和整个下体羽毛呈淡土黄色,颏、喉及腹部中央颜色较淡;翅下覆羽和腋羽硫黄色。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褐色;嘴暗角褐色或淡黄色,下嘴基部色淡;脚黑褐或暗褐色。
夏候鸟或部分留鸟。4月中下旬迁往繁殖地,9-10月迁走。单个或8-10只成群出没于耕地、树木茂盛的村庄、树林、灌丛和庄稼地。经常不停地从一个灌丛飞到另一个灌丛,或不断地扇动翅膀和尾巴从灌丛跳动到地面上,有时也像鹟类那样飞跳到0.5米高的空中捕捉蚊、蚋等小昆虫。同样,可在棉花秆、麦秆或在灌丛树上觅食,亦常见其从水面上捕捉水生昆虫。当由于身体重量将苇秆压弯浸入水中时,它会立即飞跳到另一个苇秆上。
繁殖
5-7月为繁殖期。巢置于灌丛或草丛覆盖的堤坝地面上。营巢主要由雌鸟负责,雄鸟常在附近活动,有时亦陪伴雌鸟寻觅巢材。巢的结构粗糙、松散,开口于侧面,主要由草、有时杂以少量苔藓构成,呈圆顶或箱形,内垫以丰厚的羽毛。巢的外径9-12厘米,内径5-7厘米,高9-14厘米,巢口直径3.5-4厘米。每窝产4枚卵,呈短而宽的卵圆形,呈白色,缀以深红或紫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1-2.7毫米。孵卵由雌鸟负责,孵化期13天左右。晚成鸟,留巢期15天。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生活习性
叽咋柳莺喜欢生活在林地、树丛、草丛、灌木丛等等地方,它们通常会单独或者结成群体活动,一个群体的成员大致会有8到10只。它们的性格活泼,常常从一个灌木丛飞到另一个灌木丛。有时候叽咋柳莺会飞到空中捕食,不过大多时候会在水面捕食,如果因为身体的重量将苇杆压入水中的话,它们会立刻飞到另外一个苇杆上,昆虫是它们的主要食物。[1]
现状和保护
由于叽咋柳莺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在加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所以它被评为了没有生存危机的物种。之后,叽咋柳莺被列入了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7年——无危。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莺科->->->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