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坭簕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坭簕竹竿高10-18米,直徑4—7厘米,尾梢近直立或稍下彎,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長25—35厘米,幼時薄被白蠟粉,通常無毛,本種竹材堅實,常作棚架用材。農村常有種植以作綠籬。
形態特徵
竿基部第一或第二節就開始分出單枝,上方各節則為3至數枝簇生,主枝較粗長,竿下部的分枝上常具硬或軟的刺。籜鞘早落,革質,背面近無毛,或被不明顯的糙硬毛。干時縱肋隆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籜耳不相等,常有皺褶,邊緣被波曲狀繸毛,大耳長圓形至倒披針形,寬4-5毫米,小耳卵形至橢圓形,寬3-4毫米;籜舌高5-7毫米,邊緣齒裂並條裂,被白色短流蘇狀毛;籜片直立,卵狀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背面無毛,腹面於脈間被暗棕色小刺毛,基部近圓形或近心形收窄,且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3/5-1/2,籜片邊緣近基部被波曲狀繸毛。
葉鞘通常近無毛,或粗糙或密生短硬毛,但以後變無毛;葉耳不存在或稍微發育,當存在時常為卵形,鞘口繸毛少而細弱;葉舌低矮,先端截形,邊緣近全緣而無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7-18厘米,寬10-18毫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疏生短柔毛,尤以沿中脈兩側的毛較密,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披針形,形扁,長約3厘米;先出葉具2脊;具芽苞片通常2片,卵形,先端鈍;小穗軸節間長2-3毫米,近內稃一側扁平而無毛,另一側則粗糙,頂端膨大而其邊緣被短纖毛;小穗含兩性小花4或5朵,頂端另有2至數朵不孕小花;穎常1片或有時不存在,形似外稃而較短;外稃披針形,長達12毫米,背面無毛,縱脈不明顯,先端鈍或急尖而具近鑽狀的短尖頭,邊緣近頂端有時被短纖毛;內稃具2脊,脊於近頂端強摺疊,被短纖毛或粗糙,先端常具一小簇毛而近呈畫筆狀,脊間5脈;鱗被3,近相等,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鈍或微凹缺,邊緣被長纖毛;花絲分離,花葯先端鈍,微凹;子房倒卵形或卵形,具柄,頂端增厚而被糙硬毛;花柱單一,極短,被毛,柱頭3分。筍期7-8月,花期3-4月。[1]
主要價值
本種竹材堅實,常作棚架用材。農村常有種植以作綠籬。
藥用價值
【藥 名】:坭簕竹
【拼 音】:NILEZHU
【來 源】:為竹亞科植物坭簕竹的根和葉。
【功 效】:清胃止嘔、解犬毒。
【主 治】:用於胃熱嘔吐、狂犬病。
【性味歸經】:甘,寒,入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2克。外用:搗敷。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廣州、限於番禹和增城兩縣。
【拉丁名】:Bam-busa dissemulator Mc Clure
【考 證】:始載於《嶺南科學雜誌》。
變種
白節簕竹(變種)(廣州植物志)
var. albinodia McClure in Lingnan. Sci. Journ. 19(3): 415. 1940; 廣州植物志 774. 1956; 陳嶸. 中國樹木分類學 (補編) 11頁. 1957; 香港竹譜 31頁. 1985.
本變種的特徵為竿下部各節在籜環上下方均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
產廣東,香港偶有栽培。常生於村落附近。模式標本采自廣州。竹材可作棚架及農作物支柱等用。
毛簕竹(變種)(廣州植物志)
var. hispida McClure in Lingnan Sci. Journ. 19 (3): 415. 1940; 廣州植物志774頁. 1956; 陳嶸. 中國樹木分類學 (補編) 11頁. 1957.
本變種的特徵在於竿的節和節間以及竿籜的籜鞘背面均明顯被糙硬毛。
產廣東。生於村落附近。模式標本采自廣州。
竹竿可作棚架及農作物支柱等用。
分布範圍
產廣東。多生於丘陵曠地或村落附近。模式標本采自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