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熊猫生态乐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熊猫生态乐园坐落黄山市休宁县凤凰山公园南侧,总占地面积300余亩,距黄山市区仅18公里,通十分便利。乐园于2010年4月28号正式开园,它的前身是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立于1998年,距今已收养救护野生动物数十种一千多头(只)。
休宁县气候环境与卧龙大熊猫基地极为相似,所处的纬度也很相近,且该县周边竹类资源丰富,特别是大熊猫爱吃的水竹笋和雷竹笋数量众多,是适合大熊猫生存的好地方。休宁保留了适合大熊猫生活的原生态环境。休宁大熊猫生态乐园给大熊猫们提供的生活环境完全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活环境,活动场内绿草如茵,林木茂盛,山石奇异、流水潺潺。在这里,能够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们引人发笑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到它们在林间悠闲地漫步,在水中嬉戏玩耍,轻灵地攀爬上树,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餐。在这里,没有铁制栏杆与玻璃笼子,可以近距离接触到野生放养状态的熊猫宝贝,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自然与和谐,体会大熊猫在野生环境下无忧无虑的快乐心情。[1]
简介
中心内设科研管理区、笼养管理区、圈养管理区、种群繁殖区和宣教培训基地该中心。
饲养动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 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秦岭大熊猫已被认定为是大熊猫的一个亚种
外形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
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四次发现白色大熊猫。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辑要(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此后在1991年、1992年又相继发现了两只。最后一次是在几年前。
还有一种是棕色大熊猫,也是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大古坪村村民吕国友在海拔大约为1200米的悬马沟竹林深处的河滩发现一只棕白色相间的患病大熊猫,身体极度衰弱,后来经过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各个方面的协力抢救,才转危为安,病愈以后寄养,取名“丹丹”,当时年龄为13岁,体重60多千克。这是世界上科学界首次发现体毛为棕色的大熊猫,此后于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别观察到棕色大熊猫的2只成体和1只幼仔。这种熊猫两耳、眼圈、睫毛、吻头、肩胛及四肢的毛均为棕色。北京大学大熊猫专家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
无论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确为世界罕见。它们的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这样,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