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红喉山鹧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喉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体长18-28厘米,体重220-340克;雌鸟体长25-30厘米,体重202-300克。额深灰色,宽而长的眉纹灰白色,一直延伸到颈侧,并杂有黑色斑点。眼周裸出的皮肤鲜红色。颏和上喉黑色,下喉棕红色。胸灰色。上体纯橄榄褐色,背部没有任何斑纹,但腰上有三角形黑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脚红色。
喜欢栖居在海拔1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叫声为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甲虫、白蚁、蛴螬等昆虫。分布范围在印度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
形态特征
红喉山鹧鸪前额深灰色,头顶橄榄褐色而具黑色斑纹,眉淡灰白色,宽而且长,往后一直延伸到颈侧并杂有黑色斑点;两颊白色而沾棕,并缀有黑斑;耳羽暗褐色,后颈和颈侧棕色,具粗的黑色斑点;背橄榄褐色,微沾栗色光泽,但不具任何斑纹;腰、尾上覆羽和背同色,但具三角形黑斑;尾橄榄褐色,具黑色细斑,翅上覆羽和三级覆羽大多橄榄棕色,具大型黑斑,羽基和羽端有栗色;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端斑缀有栗色,次级飞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外翈满被以黑色虫蠹状斑和宽的栗色羽缘,到羽端逐渐转为棕色。颏和上喉棕色,密被大的黑色斑点,几乎使颏和上喉变为黑色;下喉棕红色,有短的白色颚纹;胸灰色,两胁亦为灰色,但缀有栗色斑和白色水滴状羽干纹;腹灰白色,至肛周几纯白色;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具栗色羽缘和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
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嘴黑色,脚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340克,♀202-300克;体长♂257-280毫米,♀250-296毫米;嘴峰♂16.7-19.7毫米,♀15.9-17.8毫米;翅♂139-147毫米,♀127-146毫米;尾♂60毫米,♀48-59毫米;跗跖♂38.7-44.3毫米,♀36.5-4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红喉山鹧鸪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针叶林以及林缘灌丛和高草丛中,尤以喜欢林下植被丰富的溪谷与河流两岸的常绿阔叶林。
生活习性
红喉山鹧鸪是留鸟。喜欢集群,常组成4-12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比较大胆,不甚怕人,一般多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善于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灌丛中潜行,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
红喉山鹧鸪,中等体型(27厘米)的近灰色山鹧鸪, 叫声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喜欢栖居在海拔1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1]
叫声为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发展成一连串的双音节的hu-hu, hu-hu……哨音,逐渐升高。对唱时配偶的叫声为快速的kew-kew-kew……声。
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甲虫、白蚁、蛴螬等昆虫和蜗牛、蛞蝓、蜈蚣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山脚下至海拔2500米左右中低山的常绿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巢甚简单,多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面低凹处刨一个小坑,内垫以草茎和草叶,有的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有时仅放置于竹林隐蔽下的一堆竹叶上。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最多可达8枚。卵的大小为33.4-44×26.6-33毫米,平均39.2毫米×29.8毫米。孵化期20-21天。
亚种分化
红喉山鹧鸪(6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红喉山鹧鸪滇南亚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euroaBangs & J. C. Phillips, 1914
2,红喉山鹧鸪越南亚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guttata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3,红喉山鹧鸪滇西亚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intermediaBlyth, 1855
4,红喉山鹧鸪指名亚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rufogularisBlyth, 1849
5,红喉山鹧鸪缅甸亚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tickelliHume, 1880
6,红喉山鹧鸪南越郎边高原亚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vietnamenisRobinson & Kloss, 1919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90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栖息地破坏。人类经济活动是红喉山鹧鸪致危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过度地砍伐森林,已严重破坏了它的栖息环境。因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仍未得到控制。作为食物被捕猎。人为捕杀是其数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