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绣眼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绣眼鸟(White-ey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跖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分布自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和非洲。
有约60种都归在绣眼鸟属(Zosterops)内。尾、翅均短,体长约11公分(4.5吋)。喙纤巧而尖,舌尖刷状。羽衣单色,灰、褐或黄绿色(雌雄相似)。主要斑纹是由细小柔软的羽毛构成的眼圈,通常为白色。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有几种,包括澳大利亚人称作“毁损鸟”(blightbird)的,损坏栽培的无花果和葡萄。绣眼鸟性活跃,除照管它们的杯状巢时外,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形态特征
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跖长而健。雌雄相似。绣眼鸟是小型食虫鸟类 ,体型及颜色都很像柳莺。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筑巢于高树的枝杈处,呈杯状,卵呈斑杂状。它们都是夏候鸟,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每年春夏季在我国繁殖,常见种类有暗绿绣眼鸟及红胁绣眼鸟。
饲养
绣眼鸟以昆虫为食,夏季要以昆虫为主,冬季则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饲养要在小方形或圆形笼内,暗绿绣眼鸟不喜欢太亮敝的地方。[1]
生活习性
完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
天的绣眼鸟,尤其是进入繁殖期的雄鸟,鸣唱非常频繁,而且其叫声婉转悦耳.清晨一打开笼罩,便马上会听到鸟儿的鸣唱,那是表示希望有只未配对的雌鸟能同它组成一对,建立一个家庭[这也是求爱的一种表现]..尤其是旁边在有只雄鸟[竞争对手]的话,两只鸟相互不甘示弱,啭鸣会进入高潮.用这种方法调教绣眼鸟鸣唱,是最能发挥出绣眼鸟的鸣唱水平的 .
种类
暗绿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a)俗名绣眼儿,粉眼儿,白眼儿,白目眶,粉燕儿。体小而细弱,背绿色、腹白色。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每年3~8月间繁殖,多在南方,每窝产3~4枚卵,为纯蓝绿或纯白色,平均重1克。
红胁绣眼鸟
红胁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a)俗名红胁粉眼、北粉眼、绣眼儿、紫燕儿。体色和暗绿绣眼相似,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生活习性亦与前者基本相同。繁殖于东北、河北东北部山林地区,除主食昆虫(以害虫为主),亦有少量杂草种子及少数作物种子。有时巢亦筑于距地面2.5米的树枝上,高时能达10米,巢材亦因条件不同而变化,除杂草、苔藓、嫩枝外,亦有纸屑、蛛丝、棕丝、树叶等等。
诺福克岛绣眼鸟
诺福克岛绣眼鸟(Zosterops albogualris)又叫白眼圈。主要产于非洲、亚洲、南部、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气候温暖的地区。绣眼鸟都是短尾巴,短翅膀。体长大约11厘米。喙细巧,很尖。舌头的尖端像刷子。羽毛呈平淡的浅灰色、褐色或者黄绿色。雄性和雌性很相似。它的特点是眼眶周围有一圈柔软稀少,通常是白色的羽毛。它闪是严格的群居树栖鸟类。主要食昆虫、花密和松软的甜水果。有些绣眼鸟会毁坏无花果和葡萄。除了筑巢时候以外,绣眼鸟相当活跃。诺福克岛绣眼鸟数量稀少,属濒危鸟类。
灰腹绣眼鸟
灰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us;英文名:Oriental White-eye)体长11厘米呈,橄榄绿色,似暗绿绣眼鸟,但区别为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先及眼区黑色,白色的眼圈较窄。虹膜黄褐;嘴黑色;脚橄榄灰。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形成大群,与其他鸟类如山椒鸟等随意混群,在最高树木的顶层活动。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巽他群岛。
黄腹绣眼鸟
黄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fuscicapillus)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自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和非洲。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