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达呼尔鼠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达呼尔鼠兔(OchotonaDaurica),是一种小型野生哺乳类动物,成群地生活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全天活动,善打洞,带蚤多,体长约135~185毫米,背毛黄腹褐色,腹毛浅黄色,眼黑色,耳大椭圆形,有明显白色边缘,后肢略长于前肢,形态和兔相似,无尾。又名草原鼠兔,属鼠兔科。分布在内蒙古等地草原,能消耗部分牧草,并在挖洞时从地下翻出新土,覆盖原生植被,形成土丘,引起植被演替。是怀孕期最短的哺乳动物,为15天。
形态特征
体小,外形似无尾之小兔,体长不及200毫米。耳大而圆,具有清晰白边,长度不超过27毫米。外形上无尾、或在尾着生处有一隐蔽在毛被中的尾突。上唇纵裂如兔。后肢稍长于前肢,具四趾,趾行性;前肢较短,具五趾。乳头四对。头顶至体背沙黄褐色,吻侧有向外辐射的黄褐或黑色触须;眼周具狭窄黑边;耳壳边缘有由白色短毛饰成的白边,耳壳内黄褐,耳壳外毛色黑褐,耳的后上方有一清晰;腹毛基部灰色,尖端污白;下颌至胸部中央具一沙黄色斑;肢体外侧毛色同背色,肢体内侧毛色较淡;趾背沙黄色,腹面着生浅褐色短毛;冬毛较夏毛长。头骨全长不及45毫米;鼻骨前端稍膨大,后部狭窄变细,末端呈弧形;额骨隆起;顶骨前部隆起而后部扁平;人字嵴,矢状嵴明显;颧骨较粗壮,向后延伸成长的突起;两颌骨腹面仅前端相接;门齿孔与腭孔融合为一;犂骨完全外露。听泡大。
生活习性
达呼尔鼠兔栖息于沙质或半沙质草原,也活动于较干旱的农耕区,坡地和平原均可见到。省内见于陇东、天水、中部黄土高原、兰州、甘南、临夏、西部达河走廊等地。国内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青海、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苏联和蒙古。无冬眠习性。栖息地除农田田埂外,植被覆盖率要达30-100%。据在河西走廊调查,以蒿草群落的草地最为常见。栖地常有由萎陵菜(Pofeilillesubacaulis)、锦鸡儿(Caraganaspp.)等组成的矮小灌丛。在祁连山东段以莎草科为主要建群的植被阳坡草甸草原为多。群栖穴居、洞群多挖掘生长有锦鸡儿、芨芨草根旁的地埂上、山坡农田、草原、塬地边缘。
群居生活,全天活动,白天更为活跃,出洞时常直立了望,遇有敌情则鸣声报警。善打洞,不冬眠。洞系较复杂,有3-30个洞口,较大的洞前有小的土丘,其上有圆形颗粒状鼠兔粪。洞道交错贯通。仓库1-3个。窝巢较深,距地面40-60cm。有贮草习性,贮草时先将牧草咬断并堆积成一个个的小草堆,每堆3-5kg,待草堆风干后再搬至仓库。鼠兔数量多时,在2-3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可见近千个草堆。[1]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部,为青康藏高原的一部分,是我国的重要高原牧场之一。该地区牧草茂密,牧草的茂密,也同样为达呼尔鼠兔创造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得以大量繁殖。这些达呼尔鼠兔在牧草生长期以茎叶为食。
洞穴有夏洞冬洞之分。夏洞较简单,仅有一个出入口,洞内无贮藏室;冬洞较复杂,出口多达7~9个,最少2~3个,洞径5~9厘米,各洞口之间有交织面网的通道,通道宽约5厘米。近洞口处的洞道与地面成30~45度的斜坡,至50厘米深后,与地面基本平行。洞道分支多而弯曲,总长度约3~9米,多则10米以上。因其用途不同,洞道分为巢室、住室、耍室、便室和贮藏室等。巢室——距地面约60~90厘米,呈凹圆形,直径16.5~30厘米,壁光滑,室内由草屑作成的扁圆形巢(窝)。住室——位于巢室之后,通常两个,圆形或椭圆形,铺有碎草,供雌雄鼠兔居住。耍室——通常在巢室一侧稍上方,距地面较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0厘米。室壁光滑无铺垫,为鼠兔憩息或戏耍之处。便室——通常在巢室一侧,一或二室,大小似耍室,为排粪便之处。通常鼠兔常把粪便排在洞口附近,新鲜粪便形圆,色青绿;陈旧粪便为褐灰色。贮室——或称仓库,习叫拉窝,堆放贮草的地方。一至三个,总容量达1500~5800立方厘米,可贮青草2公斤左右,供越冬之用。
食性:主食植物茎、叶、根,也食农作物种子,偶尔取食落在地面上的桨果和坚果。夏季食物以冷蒿、锦鸡儿、地椒、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春季取食多种植物幼苗,随季节不同而危害各类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糜谷、马铃薯、荞麦和苜蓿等。达呼尔鼠兔冬季有贮草越冬习性。
每年9月或稍早,即开始拉草贮藏,先将洞群周围的青草咬成10~15厘米长的草节,集中到洞口处附近,堆成底面约10~30平方厘米,高15~18厘米的草堆,重约1.5~2.5公斤。在洞口,草堆常常不只一个,有时多达三至四个。当草晒成半干后,将其拖入洞穴中的贮藏室内,堆积贮存,供冬季食用。早春食物缺乏时,亦取食树皮,草根等。达呼尔鼠兔多白天活动,从上午7时至晚8时均可见到,活动高峰在上午8~9时。夜间亦曾见其外出活动。冬季地面覆雪,遇风和日丽的午间,常到洞口附近晒太阳,或在雪地上跑动,活动范围一般在10米以内。性好集群,分布区数量很多,但其密度随生境不同而异。局部适生生境洞口高度集中,其密度高达1500个洞/公顷。1976年6月阿克塞大哈勒腾半荒漠草原上,一公顷地面,有洞穴316个,将全部洞口于当日下午5~6时堵住,第2末上午检查时,有110个洞口被掘开。在祁连山区0.25公顷的地面上有洞穴288个,约有20~30个鼠兔在活动。
生长繁殖
达乌尔鼠兔是东蒙温旱型动物,栖息于高原丘陵、典型草原和山地草原。食性较单一,基本以植物茎叶为食。鼠兔主要在白天活动,出洞时常直立了望,遇有,敌情则鸣声报警。群居生活,洞系较复杂,有3~30个洞口,较大的洞前有小的土丘,其上有圆形颗粒状鼠兔粪。洞道交错贯通。仓库1~3个。窝巢较深,距地面40~60cm。内有垫草。
不冬眠。有贮草习性,贮草时先将牧草咬断并堆积成一个个的小草堆,每堆3~5kg,待草堆风干后再搬至仓库。鼠兔数量多时,在2~3k㎡的面积内可见近千个草堆。1年可繁殖2胎,每胎5~12仔,最高14仔。4月中旬进入繁殖期,7月初结束。6月份为产仔最多的时期。
种群数量的变动很大。从秋季到翌春其密度仅为原来的1/25~1/30。年度的数量变动亦十分显著,高数量峰年密度可超过低谷年10倍以上。在于草原常与布氏田鼠互相更替,当草场植被较好时,鼠兔增多;草场退化时,布氏田鼠数量高。繁殖期约在5~9月,妊娠期约在15~20天,每胎一般5~6仔,少则三仔,多则七仔,个别孕鼠可产14仔。幼仔七天即可睁眼,体毛长全后,可随母鼠在洞外活动。天敌有猛禽、香鼬、黄鼬、石貂、艾虎、荒漠猫、沙狐等。
分布
达呼尔鼠兔是典型的草原动物,广泛分布于青海高原。
保护级别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