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于天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天放

于天放(1908.4.9一1967.5.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抗联著名将领。原名于树屏于九公,又名王文礼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三道沟屯人。

1924年就读于齐齐哈尔第一工业职业学校,是齐齐哈尔学生运动的领袖,也是齐齐哈尔最早的党组织直属中共满洲省委龙江特别支部的创始人。他参与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他是东北抗联军歌《露营之歌》的主要作者之一。他奇迹般的从日本宪兵队的牢房里逃脱。他创作的回忆录《牢门脱险记》在20世纪50年代曾发行90多万册。他是被毛主席当面夸赞为“大智大勇,人民英雄”的传奇人物。[1]

人物简介

于天放(1908-1967) 黑龙江呼兰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中共齐齐哈尔特支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抗联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参议会议长、黑龙江省法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黑龙江省副省长、中共牡丹江地委第二书记兼专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大学校长。“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迫害。1967年5月3日逝世。“文化大革命”后组织为其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

生平纪略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曾用名于树屏王文礼。1908年4月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白奎堡三道村,祖籍山东登州。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东荒开禁,于家从山东逃荒来东北,经过几十年辛勤经营,在三道村已成当地的一个大户。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正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于天放和同学张甲洲、魏祖舜找到法专、农校和一中学生串联,共同组织全市中等学校的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的暴行,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1928年秋,于天放以黑龙江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第四级经济系。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1年5月经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张甲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清华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北平大学生南下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示威的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春,他和张甲洲张文藻张清林郑炳文夏尚志等五名东北籍大学生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悲壮路程。在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下,5月16日在巴彦县七马架子成立了打响中共武装抗日第一枪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党史、军史称巴彦抗日游击队),张甲洲任总指挥,于天放任特派员及交通情报站负责人。1933年3月于天放被满洲省委派遣到齐齐哈尔组建满洲省委龙江特别支部并任书记。1933年10月起,于天放到下江富锦,和在当地潜伏的张甲洲二人在富锦“野火春风斗古城”,建立中共秘密组织;策反富锦头道林子警察署长李景荫,带出87条枪投奔抗联独立师;为松花江下游各抗联部队提供军事情报及物资援助。著名的抗联独立师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技术绘图设备,即是张、于通过独立师输送的。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8月28日,张、于二人转入东北抗联独立师(11月改编为东北抗联十一军),途中张甲洲不幸牺牲。于天放随即任独立师随军学校教育长、十一军(辖一个师)一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11月,于天放随李兆麟将军指挥的由东北抗联六军教导队与十一军一师组成的第三批西征部队,从绥滨薄鸭河远征至海伦八道林子。西征部队历尽险阻,转战千里,减员几近三分之一,终于达到预期目的,保存了北满抗联的主力部队和骨干力量,为后来在广阔的黑嫩平原依托大兴安岭开展平原游击战奠定了基础。[2]

英雄事迹

1939年1月,于天放任西征后成立的东北抗联“西北临时指挥部”第三支队政委。5月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下辖三、六、九、十二支队)编成后,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于天放任第六支队政委。他和王明贵,张光迪支队长率领部队“于每年青纱帐起时,深入龙江广坦,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经常活动于海伦、北安、绥化、拜泉、青冈、兰西各县,不辞雨雪风霜,不怕枪林弹雨,始终坚持着这个为解放东北人民的伟大斗争”。1941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前,日本关东军的总兵力已达31个师团,人数近85万,号称百万。根据1940年3月东北抗联领导人与联共及远东国际代表达成的《指示提纲》,东北抗联一、二、三路军逐步转入苏联远东A、B野营地域,后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1941年12月,于天放率三路军六、九、十二支队主力100余人至A野营整训。1942年2月12日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在梧桐河吕家菜园子中敌埋伏壮烈殉国。2月19日,周保中、李兆麟任命于天放为三路军军政特派员返回东北接替中共北满省委书记、三路军政委金策的工作。1944年1月,金策率张瑞麟小部队经二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A野营后,此时整个东北战场上只有于天放领导的东北抗联三路军留守部队孤悬敌后,在同日伪军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斗。教导旅命张瑞麟立即组织六人小分队于3月底回东北寻找于天放的留守部队,但因联络失控未果,于8月折返苏联。于天放在《牢门脱险记》一书中写道:“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兴安岭,不管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抗日斗争的怒火是不能被压下去的,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

1944年12月19日因坏人告密,于天放及部下孙国栋杜希刚于兰阁(龙光涛)、刘文祥王明德在绥棱县上集镇宋万金屯(今天放村)、绥化九井子、长山小五部被日寇逮捕。于天放先后被关押在庆安警务科“留置场”和北安省警务厅特务分室秘密监狱。面对日寇凶残的“威迫利诱逼降策”,于天放以其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大智大勇、坚贞不屈与日冠进行了殊死的较量。终于1945年7月12日同另一名抗联战士赵忠良打死日本看守特务石丸兼政成功越狱,并在人民群众掩护下脱险。“满洲国”报纸惊呼:“于天放逃跑,满洲国失去一大半”。日寇出百万元悬赏,还组织了疯狂的大追捕,逼迫数十万中国老百姓“拉大网”搜寻。这是日寇在“八·一五”前夕对东北抗联最大规模的军事政治行动。对于同日寇面对面的斗争,于天放早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1940年2月,在给三路军总指挥部的信中,于天放写道:“天放是革命者,我已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一切,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后胜利,为了中华祖国独立、自由而流尽最后一滴血,任何困难是能够克服的……”

传奇人生

1924年他就读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是齐齐哈尔学生运动的领袖。他是抗联领导人李兆麟的战友,率领抗联部队横扫松嫩平原。他是东北抗联军歌《露营之歌》的主要作者之一。他奇迹般地从日本宪兵队的牢房逃脱。他就是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大智大勇,人民英雄”的传奇人物于天放。

青春之歌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4月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9岁入私塾,10岁入呼兰县立小学,14岁就读于呼兰县模范中学。1924年8月考入设在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第一工科职业学校,学习采矿专业。他在这里与后来的抗日名将张甲洲相识。

1927年9月20日,为抗议日本出兵山东,齐齐哈尔的各界人士举行大示威,于天放与其他学生领袖一起组织领导省立一中、省立师范、政法专科、农职校等8所学校的数千名学生进行示威游行,并包围了日本驻齐齐哈尔领事馆。黑龙江督军吴俊升派大批军警对学生运动进行镇压,开枪打伤多人,还将于天放等8名学生代表逮捕。当局迫于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和爱国人士的大力声援,被捕学生两日后被释放。但是,于天放等人却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1928年8月,于天放考取了清华大学经济系。他在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的老同学张甲洲则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他与张甲洲、冯仲云等许多优秀青年来往密切,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1年5月1日,经张甲洲介绍,于天放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他迅速发动和组织北平学生及进步教师进行游行、罢课,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吁请政府抗日。

驰骋疆场

1932年4月,于天放跟随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张甲洲来到哈尔滨。在满洲省委的领导下,5月16日,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当地抗日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在巴彦县西部山区正式成立,队员200余人,张甲洲担任总指挥,于天放任特派员,负责地下交通情报工作。

七七事变”后,松花江下游反日游击运动高涨,祁致中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在富锦县十分活跃。为使队伍迅速扩大,祁致中邀请张甲洲和于天放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1937年10月,独立师发展到1500余人,在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的帮助下,独立师改编成抗联第十一军,祁致中任军长,于天放被任命为第十一军随营学校教育长

1940年春,于天放担任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6支队政委。为转移敌人讨伐部队的注意力,于天放派出队伍到绥棱、海伦、木兰等地活动,他则率部队与讨伐的敌人在密林中兜圈子。当时抗联没有后勤保障,伤员救治和吃饭是两大难题。由于敌人集中大批兵力采取“铁壁合围”“篦梳山林”的战术,对抗联队伍进行“毁灭性扫荡”,抗联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区活动都十分困难,不断遭受到敌人的袭击。为了保存实力,抗联的主力部队从黑龙江过境进入苏联休整。于天放按照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命令,率百余人进入苏联境内。

1942年2月春节刚过,抗联总部任命于天放为军政特派员,回国组织地方群众工作。于天放小分队的活动让日伪军惊恐不安,敌人开始四处张贴布告,悬赏缉拿于天放等人。小分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处于内无粮草,外无群众支援的困境。为了保存实力,于天放带领小分队20余名队员退到绥棱丰水山的原始森林中建造了密营,又在东南十几里外建造了前营。于天放和战友李兆麟、陈雷创作的东北抗联军歌《露营之歌》第四段的《冬征》里也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坚强斗志:“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誓挽狂澜(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牢门脱险

1944年12月19日,由于汉奸出卖,于天放在绥棱县宋万金屯小学被日伪警察抓捕,后被关入庆安县监狱。1945年1月9日,敌人用专车将于天放从庆安转押到北安省伪警务厅特高课收容处。这所监狱有坚固的铁窗,三道铁门,3米高的围墙,从看守到伙夫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于天放被关押在2号牢房。

刚开始,日本特务向于天放大献殷勤,嘘寒问暖,端来好饭好菜,还不时故意训斥看守招待不周,妄图软化利诱于天放投降。于天放则与敌人斗智斗勇,日本特务在百般劝降、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露出了狰狞面目。他们开始用鞭抽、打手板、夹手指、灌辣椒水等各种刑法。尽管于天放在受刑中一次次昏死,又一次次被冷水浇醒,但他却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任何信息给敌人。

于天放虽然身受重刑,但他不甘心坐以待毙,始终考虑着如何越狱。他利用放风的机会摸清了看守的位置及看守放置钥匙的地方。他与关押在3号牢房的抗联3军侦查排长赵忠良悄悄拟好越狱计划。7月12日凌晨1时左右,于天放以解手为名让已喝得醉醺醺的看守打开牢门。这时,赵忠良也敲门说要解手,看守毫无顾忌地上前打开3号牢门。于天放见时机已到,从身后拿出刚刚从墙上摘下的烙铁砸向看守,赵忠良也扑上来帮忙。两人制服看守后,从他身上掏出钥匙,悄悄打开三道铁门,翻过围墙,消失在黑暗中。敌人发现于天放和赵忠良越狱后,立刻组织拉网式搜查。于天放和赵忠良为了缩小目标,二人便分开行动,相约在北安铁路桥会合。

可是,于天放没有等到赵忠良。他只身离开北安向西走,昼伏夜行,时而躲进野地,时而躲在百姓家。1945年8月16日,于天放走到老莱村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他与村民们一起欢庆胜利。

龙江岁月

1945年11月初,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周保中任命于天放为中国长春铁路护路总监。没过多久,他回到哈尔滨见到了东北局副书记陈云。12月,陈云委派他回北安,担任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于天放又投入到建立人民军队、剿灭土匪、保卫民主政权的工作中。1949年4月12日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为省会,于天放回到了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第二故乡齐齐哈尔,历任黑龙江军事部长、黑龙江军区党委副书记、副政委,负责军区的政治工作和干部工作。

1951年11月,他撰写的回忆录《牢门脱险记》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读物,后经东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发行90万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畅销的红色图书。1954年8月,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于天放离开齐齐哈尔,担任新成立的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在那年的国庆节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于天放握手时,以诙谐幽默的湖南乡音说道:“天放,抓不到;今天,见到了。大智大勇,人民英雄!”[3]

参考文献

  1. 被毛主席称赞为“大智大勇 人民英雄”的于天放(组图)   ,搜狐网,2012-07-06
  2. 于天放   ,_呼兰当代人物专题
  3. 于天放. [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