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于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 1937年8月22日
江苏镇江
国籍 中国
母校 前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于渌,1937年8月22日出生于江苏镇江,理论物理学家[1],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中国科学院院士[3],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4]

于渌于1961年从前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86年受聘于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任凝聚态理论部主任;2002年全时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08年获得国际物理学领导才能奖。

于渌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

人物经历

1937年8月22日,于渌出生于江苏镇江。

1961年,从前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同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9年,转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1979年-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理论物理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86年,受到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凝聚态活动创始人之一隆德奎斯特的邀请,到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任凝聚态理论部主任,在该中心任职了17年。

2002年,全时回国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199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

2008年2月,被授予美国物理协会2007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导才能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于渌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开拓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描述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导电高分子准一维系统中孤子型元激发应满足的拓扑性边界条件。研究了准一维导体中局域性元激发的动力学和物理效应用自洽方法研究了空穴在反铁磁背景上的运动,研究并预言电阻在转变温度附近有极大值用规范场理论研究了高温超导体的理论 。

于渌
于渌院士

于渌在超导理论、相变和重正化群、非平衡统计物理方法、一维有机导体理论、低维量子系统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推动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描述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导电高分子准一维系统中孤子型元激发应满足的拓扑性边界条件。与郝柏林合作,用骨架图展开方法计算了连续相变临界指数, 准到小参量ε(ε=4-d, d是空间维数)的3阶;与苏肇冰合作,发展黄昆的晶格弛豫理论,研究了准一维导体中局域性元激发的动力学和物理效应;用自洽方法研究了空穴在反铁磁背景上的运动;研究并预言电阻在转变温度附近有极大值;用规范场理论研究了高温超导体的理论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于渌先后获得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07年 《物理改变世界》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 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9年 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7年 聚乙炔中局域型非线性性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

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05年,于渌在世界物理年科普系列报告会(第四场)做了题为《从千奇百怪的相变现象说起》的讲座 。

2019年4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活动,于渌作了《时代变迁和个人成长--从亲身经历说起》的党课报告 。

教育思想 于渌认为:科学工作者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大环境,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是时代提供了机遇。他鼓励年轻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信念,心怀感恩,奋力前行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0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199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05年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 美国物理学会
2008年2月 2007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导才能奖(Tate Medal for Leadership in International Physics) 美国物理协会

社会任职

于渌先后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凝聚态物质结构和动力学委员会委员(1984-1990年)。

人物评价

于渌是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作为老一辈科学家,他的科研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留学海外,也曾遭遇学业中断、研究受阻,是他始终不忘初心,到最后迎来柳暗花明。他的人生故事,书写在中国理论物理的研究史上,激励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心怀感恩,奋力前行 。(人民网评)

于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支持。自2002年来,于渌在推动中国与亚太地区物理学家的合作方面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了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评)

视频

于渌院士访谈   2019-03-06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