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云南大理千寻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大理千寻塔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1]

历史沿革

虽然千寻塔的始建年代记载不一,大体上有:①唐贞观(627至649年)尉迟敬德造;②唐开元元年(713)恭韬、徽义造;③南诏王劝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唐太和七年至开成五年,833至840)圣僧李贤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但根据中国内地同类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稍晚,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内的有关文物及记载相参证,千寻塔似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824至859年在位)最为可能。

千寻塔在崇圣寺三塔中最先建造,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建造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千寻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在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

1925年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建筑结构

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背西面东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两层台基高3米,总高62.4米,包括塔刹通高69.13米。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同一类形。

塔基

基础深度,基底至上层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础底面积约190平方米,为塔身截面积二倍余。地基红粘土夯实,深约1.4米,上铺河卵石一层,厚30厘米。满砌基础砖七层后收台,外错三级,宽2.04米,高2.35米,平上层台基内收一级,宽48厘米,高4.24米。塔心红土地基上有径2厘米圆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位标识。

按千寻塔座落在洱海冲积平原上,地基未见桩孔,塔身自重8000余吨,千余年经多次强震仍巍然屹立,基础的处理是成功的。

上层台基高1.85米,宽21米见方。砖石混砌圭脚、上枋用青石,其余条砖砌。束腰隐起问柱、壹门牙子。压面石不甚规整,宽55厘米、厚15厘米。无栏板、望柱。台面三层条砖交叉斜铺。下层台基随地势前高后低。毛石砌,明成化年间增建青石栏板、望柱。栏板高80厘米,宽120~150厘米不等,中间镂空作花纹,雕工粗糙,无地伏、寻杖。望柱高1.2米,四隅望柱头圆雕坐狮,其余刻桃形。塔门前矗立明代增建巨石照壁如屏,长8.23米,厚1.1米,高4米。正面镌刻“永镇山川”,照壁两侧条石台阶各五级,宽1.5米。

塔身

塔身宽9.85米,约为塔身高的1/6。第一层高12.04米,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层高仅66~110厘米。据李元阳题记(嵌崇圣寺南塔上):“明正德甲戍地大震,城堞屋庐为摧,独三浮屠无恙,然已罅拆,嗣是风雨飘摇,日益剥泐。嘉靖庚戍间六月六日余乃补甃甲塔,复作木骨,凡百十竣工,又三年,癸丑始克重葺左右二塔,秋初经始首尾历五月”。2~8层塔身宽10.35米。较第一层每面窳出25厘米。2~14层塔身(不包括塔檐)贴面砖一层,砌法先自塔身下部与塔檐连接处包砌平座,贴塔身包砌顺砖一周,上顶菱角牙子,高度70~120厘米。贴面砖44×20×5.5厘米,光平无纹印,白灰浆胶结。无论排砖方式、胶连材料和砖的颜色质量与老塔身迥然而异,对照李元阳“补凳甲塔”记载,当为明代所加补贴面砖原因,或与抗震加固有关。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理“地大震,城中墙屋皆倾仆,中塔裂二尺许,人谓塔将复合,旬日复合。”无独有偶,西安小雁塔明成化地震亦“裂而复合”。然千寻塔裂缝并未复合,缝宽10余厘米,穿过塔心前后左右贯通。由于外观因素,在加固时1、15、16并未贴砌。贴砌面砖层后中腰粗壮塔身轮廓呈抛物线形,敦厚坚实。

塔门及一层塔心修缮前,卵石、碎砖填充封闭,外嵌清光绪十九年碑刻。“自建浮屠经五代重修佛塔证三乘。”一层塔身上部东、南、北三面各嵌石碑一通。高3.6米,额镌坐佛五尊,座雕莲花,碑面书刻梵文经,大部风化剥蚀。惟西面留170×110厘米“窗口”。塔门及窗口均为平顶木过梁,清末毁于火,光绪年间无力大修,封堵弃之。

2~15层每层檐下正中依南北、东西向交错设置券洞、券龛。尺寸随塔身自下而上递减,2层88×62厘米,15层66×47厘米。洞通塔心,龛深27-~71厘米,原供铜像早已无存,现有石雕佛像大部系明代作品。洞龛两侧约2米,塑砌单层塔形龛各一座,莲座,迭涩檐、庑殿式瓦顶。龛心嵌汉白玉梵文经一片。顶层实心,有龛无洞

塔檐结构,先自壁面迭涩一层,上施菱角牙子一层,再上单砖迭11~14层。悬挑深度69~136厘米。塔檐断面略有凹进,呈“枭线”。檐头上缘至两端向上反曲28厘米,各层塔檐迭涩层数、出檐深度均不同,呈现的弧形外轮廓线。

塔心3.27×3.35米,四壁垂直,形若空井。至15层收为方形覆斗式穹窿顶。顶盖石质,20×20厘米。15层内壁墨书:“嘉靖十九年大塔内倒……同年起工发修”和工匠姓名。所谓大塔内倒,系指穹窿顶东壁部分倒塌,曾埋砌木挑梁五根,此外,塔心尚残存木梁31根,断面28×20厘米,依南北、东西向呈井字形交错排列。梁距壁面约1米,原铺楼板,经碳14测定,木梁年代距今625±65年,与李元阳题记中“复作木骨”的记载一致。按大理地区的佛图寺塔宏圣寺塔亦有井字梁而无楼梯、楼板,其功能近似支撑桁架,增强塔身的稳定性。千寻塔虽属天然地基,塔基又浅,但塔壁宽厚,龛、洞断面小又交叉错位,整体性尚好。

塔身通体涂白垩7~8层,白灰剥落处隐显古老的土朱色。塔身“补甃”前抹白灰1~2层,最迟明正德前已呈白塔。

塔顶与塔刹

16层塔檐以上收成方形须弥座,上承覆钵塔刹。“民国十四年大理地震,崇圣寺塔顶震落帆”仅存铜质覆钵及外裹铁圈盘。须弥座高1.23米,上宽2.56米,下宽2.96米。柬腰包砌条砖一层,厚59厘米。依粘结材料、砖型号推断,亦为明代“补整”。覆钵大口向下,底径2.28米,钵底向上收缩成一直径50厘米的圆口。覆钵通高1.07米,壁厚1.5厘米,钵上阳刻八叶莲花纹图案。覆钵外围裹八格扁铁圈盘,扁铁4.5×1.8、4x0.7厘米,锻打铆接,形状似覆钵。扁铁上有等距规整铆钉孔,据佛图寺塔塔刹形象分析,该圈盘外裹紫铜鎏金莲瓣。钵面上埋铸铁挂环8副,分内外两圈,外圈四环上立“铁柱”固定伞盖,内四环拉铁链。覆钵里面,中心柱基座部分是一个深3.47米,35厘米见方的铜柱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残长1.1米,连中心柱,下节长2.77米(包括接口搭接部分)。1978年在该处清理出各类文物400余件。柱筒埋入16层塔檐深1.67米,其余部分包砌在塔顶须弥座内。为了增加基坐的稳定性,在须弥座下皮埋设120×60×23厘米条石夹板箍一层,其上套置内外铁“笼”两件,埋砌在须弥座内。

塔顶四角端残存骨架一具,高68厘米,向前弯曲,铁架外包鎏金铜皮。李元阳《云南通志·寺观志》称千寻塔:“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佛图寺塔、宏圣寺塔及昆明慧光寺等塔均有此装饰,是云南早期密檐塔特点之一。

16层塔檐四隅埋置三通铁拉链一套。链尾穿过塔檐铆固在檐下扁铁箍架上,链端固定塔刹四角垂链。

出土文物

1977年在维修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主要出土于塔顶,然由于1925年地震,塔刹倒毁后五十多年的风雨侵蚀,大多写经之类的重要文物已经损坏,较为珍贵的文物多数出在铜筒内的两尊木质经幢中。

千寻塔出土各种造像,按质地分有金、银、铜(包括鎏金器)、铁、瓷、木、玉石、水晶等;按题材分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及子弟像四类。佛像发作螺状髻结,垂耳,衣折线条流畅,眉目清秀,有如来释迦阿弥陀三种题材,与中原常见的佛像雷同。有少数银质像,手持莲花,服饰脸形等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造像相近。菩萨像中,以观音为主,也有文殊普贤像等。观音左手执宝瓶,右手执柳枝,头戴宝冠,面相有男女两种,一般衣着装饰华丽,体态修长轻逸,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135克,高24公分,造型与解放前被盗出国,有段正兴年号的一尊铜像相同,该像存美国圣地亚哥美术展览馆;天王力士像,梵名“摩诃迦罗”,唐曰“大黑天神”,大理土主庙所供主神亦以此为多。千寻塔这次发现的天王力士像十尊,数目不多,但形态各异。

塔顶发现刻字铜井三。其一,长10公分,宽7.3公分,由左至右直书五行,七十一字,有“明治四年庚子岁六月”年款。明治系大理国六世段素英的年号,以干支推算,当为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内容是向寺院施舍的记事。其二,一片发现于塔顶复钵的内壁,长27.5公分,宽7公分。直书四行,八十四字,记平国公时,任成都典校金师彦贲官职的李珠睬李胜隆父子“新建铁柱四”的事迹。另一为刻文铁片,长13公分,宽6.7公分,直书四行,字迹十分模糊,全文已不可通读,但可见“大宝六年……高量成眷信立”等字样,大宝六年为宋绍兴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高量成是继高泰明之后的相国,封中国公,后退老楚雄城。

塔顶出土写经已大都腐烂,原放人塔顶经卷的总数应达百件以上,一般轴长30~33公分左右,有纸质及绢质,朱书与金粉书等种类。残存经卷中有“金刚波罗蜜哆心经”及“大方广佛华严经”题款。

此次出土塔模数尊,其中二尊为鎏金银质七级密檐式方塔,顶作亭阁式,四方塔门各铸一佛,底作莲花座,塔内藏水晶珠数粒。另一尊为鎏金铜质六级方塔,塔刹由宝瓶、宝盖、相轮、莲花座等组成,千寻塔塔刹与此雷同。

塔顶出土各式青铜镜十五面,其中有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山水人物镜,其他多数属宋镜,其中二面镌有“湘州念二叔家镜子”“成都刘家口口镜子”等字样。此外,发现有唐代的“开元通宝”两枚,刻有“大吉利”字样的狮纽铜印和象牙印章多枚,刻有“君福”字样的琥珀园印一,出土瓷器六件,其中有影青瓷佛像以及六瓣荷叶脉瓷盒等。

塔顶还出土各种药物,有朱砂、沉砂、檀香、鹿茸、珊瑚、金箔、云母、香蛤、松香等。云南盛产药物,是与中原贸易往来的重要货物。周去非《岭南代答》载“蛮马之来,他货亦重,蛮之所赉,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

塔顶出土各种法器很多,其中金刚杵(一种套在手指中的杵状物,又名三戟叉,降魔杵)即达二百余件,其他有铜铃、铜镯、铜骷髅珠、铜夹、挖耳、盂、钹等。念珠有珍珠、玛瑙、翡翠、琥珀、水晶、骨、蚌、琉璃等质料,尤以水晶制品为多,色彩鲜艳。其他各种金银饰品二十余件,其中有一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张翅昂首,栖息在一莲花座上,制作极为精细。

塔基出土文物一百余件,皆为陶制,一种是佛像,烧制成一佛二菩萨的佛龛,或单身观音像;另一种大量出土金刚式塔模,佛像与塔模中都夹放两片印有梵文经咒的泥心。当属五大陀罗尼咒的“正法秘密箧印咒”,是密宗符咒的一种。

价值意义

千寻塔的造型与结构是典型的唐代砖塔;塔上能见的文字资料,除佛教典籍常见的梵文外,基本全部是汉字,其中包括“囗会”字之类唐代武则天所创的字,在大理国时仍继续延用;塔上清理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开元通宝”,铸刻“湖州”、“成都”字样的青铜镜以及瓷器、写经、印章等,都是直接说明与中国内地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证据。南诏、大理是以白族、彝族先人为主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然而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文化上都保持了与中原的联系,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属景区: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

开放时间:8:00-19:00

门票价格:121元

景区地址:大理古城北门三文笔村

最佳时间:四季皆宜

交通指南:从大理古城北门往北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从下关(大理新市区)乘4路、8路公交车,约40分钟即可到达大理古城。

周边开发

在80年代,周边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姿态而得名。

相关视频

《经典传奇》 探秘国宝·千寻塔塔顶上的宝藏

参考来源

  1.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360doc个人图书馆 , 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