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龙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龙桥是苏州城南面的太湖之水进入口,是苏州城的五个桥洞石拱桥,是苏州城的东南屏障。“锁钥镇三吴下饮长虹规半用;支条钟五水远通飞骑扼全湖”这幅桥联就是如实地说明了这些道理。[1]

景区概述

五龙桥位于苏州南部长桥乡,是龙桥社区的地界。听龙桥村里的一位姓卢的84岁老人说,这里本来是一个集镇,市面相当不错。集镇的老街就在西塘河(又称大龙港、齾塘)的东河沿,也就是五龙桥东堍。从澹台湖沿着西塘河往北,整条老街排满了各类商店,一溜的商行。解放前,镇上有地货行、米店、香烛店、建材商店及理发店等店铺,苏州城里人来此买水产鲜货的也是比比皆是。五龙桥东堍稍往北就是一个轮船码头,当年一直是从蠡墅来往于苏州的航班的通道。龙桥镇老街南头就是大运河主航道,当年这里的澹台湖水阔浪高,过湖没有桥,只是靠一个渡口摆渡。南面蠡墅村民要来龙桥镇集市,常常是摆渡前来,据说,只要你说出到湖对面找谁,摆渡的就免收你的摆渡费,可见当年民风之淳朴。老人还告诉我说,你如果走到长桥上,看南岸西边还可以看到当年摆渡的亭子。

人文历史

龙桥镇有句俗话,说是富不达万,穷不讨饭。意思是龙桥这里的村民没有特别富裕的也没有特别穷困的,大都是老实八脚的农民。因此这里住宅连片人口日繁,但没有巨宅大户,没有腰缠万贯的富商,没有文人墨客,没有步入仕途的官人。这里也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文物古迹,就是这座古石拱桥。这座古桥成了龙桥镇村民的财富,保护古桥也就成了当地人的共识。

首先说说五龙桥扼守太湖进水口的问题。明代杨循吉在《吴邑志》关于五龙桥险要图中说:“盘门外一水洪阔而南行者谓之齾塘。其长约十里,分二水口出太湖。在东阔一百三十丈者曰鲇鱼口,在西阔八丈者曰面杖港。二口之外,湖水渺茫,直通湖、常二郡,难于控御。跨齾塘者有五龙桥焉。”这里的齾塘又称西塘河,当地人说这条河从西南面太湖向北直达苏州城河,又被称为大龙港。如今去看可以见到控制水势的苏州大龙港水利枢纽站。工作人员对我说,这里十几年前是为了保护苏州城不受水灾而建,如今主要是调控城里的水的流动在发挥作用。水出五龙桥,经过大龙港水利枢纽,就进入澹台湖浩淼的湖面。

说是苏州的五个桥洞石拱桥,确实如此。据新编《吴县志》介绍说:“此桥又名五泓桥。位于长桥镇龙桥镇西,跨大龙港。为五孔石拱桥,长42米,宽6米,桥面离河面12米。宋淳熙年间薛元鼎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傅潮重建;崇祯六年(1633),桥圮;十五年,牛若麟修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同治十二年(1873)又两次重建。1979年桥面改铺水泥。”需要补充的是,2007年前后此桥又经过重修,桥面依然改为传统的石台阶,有38级之多。石桥秀美硕长而柔和,桥墩结构轻巧而坚固,桥上顶部的千斤石上凿刻有团龙图案。桥下建立了公园。遗憾的是本来五个桥孔的变成了四个桥孔,还有一个被堵在陆地上了。换句话说,本来的西塘河变窄了。河岸吃掉了一个桥孔,差不多河面缩掉了五分之四。如此漂亮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在苏州是不可多得,虽然比此桥高的有,比此桥长的也有,比此桥桥洞多的还有,但是如此轻盈修丽五个桥孔的只有是他!

为什么被称为苏州东南的屏障呢?还是据《吴邑志》所载:“跨齾塘者有五龙桥焉,离盘门五里,在塘半途,东通宝带桥,西通跨塘,乃郡南之关钮也。设险于此,则北可以屏捍盘门,而新郭、仙人堂、胥泾诸近地亦不至罹屠戮之惨矣。”。历史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明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倭寇来犯苏郡,被苏州同知任环会同吴江知县杨芷在五龙桥南鲇鱼港迎战,斩首倭寇16,倭寇被迫逃散。再说得远一点,元末明初也就是1367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兵与张士诚激战于五龙桥南面的鲇鱼口,张士诚大败,就此一蹶不振直至覆灭。到了清代在鲇鱼口设置千总驻防管辖。在1863年太平天国苏州保卫战中,这里曾设太平天国堡垒,抵御过清军与英国侵略者的联合进攻,桥因而毁于战火。我们看到的桥基本上是同治年间重修的。[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