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亞洲蒲公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亞洲蒲公英

中文名稱:亞洲蒲公英

拉丁學名 Taraxacum asiaticum Dahlst

種 亞洲蒲公英

亞洲蒲公英(學名:Taraxacum asiaticum Dahlst.)是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頸部有暗褐色殘存葉基。葉線形或狹披針形,長4-20厘米,寬3-9毫米,具波狀齒,羽狀淺裂至羽狀深裂,頂裂片較大,戟形或狹戟形,兩側的小裂片狹尖,側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至線形,裂片間常有缺刻或小裂片,無毛或被疏柔毛。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等省區。生於草甸、河灘或林地邊緣。俄羅斯、蒙古也有分布。

信息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菊目

科 菊科

屬 蒲公英屬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頸部有暗褐色殘存葉基。葉線形或狹披針形,長4—20厘米,寬3—9毫米,具波狀齒,羽狀淺裂至羽狀深裂,頂裂片較大,戟形或狹戟形,兩側的小裂片狹尖,側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至線形,裂片間常有缺刻或小裂片,無毛或被疏柔毛。花葶數個,高10—30厘米,與葉等長或長於葉,頂端光滑或被蛛絲狀柔毛;頭狀花序直徑30—35毫米;總苞長10—12毫米,基部卵形;外層總苞片寬卵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有明顯的寬膜質邊緣,先端有紫紅色突起或較短的小角;內層總苞片線形或披針形,較外層總苞片長2—2.5倍,先端有紫色略鈍突起或不明顯的小角;舌狀花黃色,稀白色,邊緣花舌片背面有暗紫色條紋,柱頭淡黃色或暗綠色。瘦果倒卵狀披針形,麥稈黃色或褐色,長3—4毫米,上部有短刺狀小瘤,下部近光滑,頂端逐漸收縮為長1毫米的圓柱形喙基,喙長5—9毫米;冠毛污白色,長5--7毫米。花果期4—9月。[1]

本種提示

本種分布廣,葉形變異較大。原興安蒲公英T.falcilobumKitag.和凸尖蒲公英T.SinomongolicumKitag從描述的形態特徵及附圖看,均與本種的特徵相同,如外層總苞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有明顯的膜質邊緣,先端有突起或不明顯的小角;瘦果上部有短刺狀小瘤。而僅葉片形狀有所不同,這實是個體變異而已,故予以歸併。[2]

生長環境

生於草甸、河灘或林地邊緣。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等省區。俄羅斯、蒙古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蒲公英有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無論是地被種植還是盆景栽培都可取得滿意的觀賞效果。

蒲公英屬介紹

Taraxacum Weber. 蒲公英屬,菊科,120種以上,大部產北溫帶,少數產熱帶南美,我國近100種,其中如蒲公英T. mongolicum Hand.-Mazz.入藥,橡膠草T.koksaghyz Rodin. 的根含橡膠6-28%,新疆、甘肅、陝西等地有栽培。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倒向羽狀分裂或琴狀羽狀分裂或有時近全緣;頭狀花序生於花莖之頂,花全部舌狀,兩性,黃色或白色;總苞片2列,外面的較小而廣展或下彎,內面的直立而狹;花序托禿裸;瘦果紡錘形,有棱,頂部延長成一喙,喙端冠毛豐富。[3]

栽培技術

種子準備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條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籽,初夏為開花結數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達20個以上,優良品種單株開花數量可高達20個以上,開花後經13~15天種子即成熟。

花盤外殼由綠變為黃綠,種子由乳白色變褐色時即可採收。切不要等到花盤開裂時再採收,否則種子易飛散失落損失較大。般每個頭狀花序種子數都在100粒以上。大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2克左右,小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0.8~1.2克左右。

採種時可將蒲公英的花盤摘下,放在室內存放後熟一天,待花盤全部散開,再陰乾1~2天至種子半干時,用手搓掉種子尖端的絨毛,然後曬乾種子備用。

在蒲公英野生資源豐富的地方,也可直接控取野生蒲公英的根用於栽培。通常在10月份,挖根後集中栽培於大棚中,株行距8厘米×3厘米,栽後澆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發新葉,這時再施一次有機肥,生長到一定程度即可采葉上市。

整地施肥 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種植。要畝施有機肥2000~3500千克,混合過磷酸鈣15千克,均勻地撒到地面上。深翻地20~25厘米,整平耙細,做平畦寬1.2米、長10米、起20厘米高小壟。

蒲公英播種前,應先翻地作畦,在畦內開淺溝,溝距12厘米,溝寬10厘米,然後將種子播在溝內,播種後覆土,土厚0.3~0.5厘米。播種時要求土壤濕潤,如土壤乾旱,在播種前兩天澆透水。春播最好進行地膜覆蓋,夏播雨水充足,可不覆蓋。

播種繁殖 蒲公英繁殖採用種子繁殖。種子無休眠期,成熟採收後的種子,從春到秋可隨時播種。根據場需求,冬季也可在溫室內播種,露地直播採用條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開淺橫溝,播幅約10厘米,種子播下後覆土1 厘米,然後稍加鎮壓。播種量每畝0.5~0.75千克。平畦撒播,畝用種1.5~2.0千克。品質優良的蒲公英良種每畝的播種量僅為25~50克。播種後蓋草保溫,出苗時揭去蓋草,約6天可以出苗。

為提早出苗可採用溫水燙種催芽處理,即將種子置於50~55℃溫水中,攪動至水涼後,再浸泡8小時,撈出種子包於濕布內,放在25℃左右的地方,上面用濕布蓋好,每天早晚用溫水澆1次,約3~4天種子萌動即可播種。成熟的蒲公英種子沒有休眠期,當氣溫在在15℃以上時即可將種子播在濕潤土壤中。經過90個小時左右即可發芽。種子在土壤溫度15℃左右時發芽較快,在25~30℃以上時,發芽慢,所以從初春到盛夏都可進行播種。

根據試驗結果得知:5月未採收種子後立即播種,從播種至出苗需10~12天;延至夏季7~8月份播種,則從播種到出苗需15天。播種量一般每平方米為3~4克左右,可保苗700~1000株。

田間管理 播種當年的田間管理: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出苗前土壤乾旱,可在播種畦的畦面先稀疏散蓋一些麥秸或茅草;然後輕澆水,待苗出齊後用杈子扒去蓋草;出苗後應適當控制水分,使幼苗茁壯生長,防止徒長和倒伏;在葉片迅速生長期,要保持田間濕潤,以促進葉片旺盛生長;冬前澆1次透水,然後覆蓋馬糞或麥秸等,利于越冬。

中耕除草:當蒲公英出苗10天左右可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後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直到封壟為止;做到田間無雜草。封壟後可人工拔草。

間苗、定苗: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定苗。出苗10天左右進行間苗,株距3~5厘米,經20~30天即可進行定苗,株距8~10厘米,撒播者株距5厘米即可。

肥水管理:蒲公英抗病抗蟲能力很強,一般不需進行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的重點主要是肥和水。蒲公英雖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是它還是喜歡肥沃、濕潤、疏鬆、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所以在種植蒲公英時,每667平方米施2000~3500千克農家肥作底肥,每67平方米還須施17~20千克硝銨作種肥。播種後,如果土表沒有覆蓋,就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全苗。出苗後,也要始終保持土壤有適當的水分。

生長期間追1~2次肥。並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全苗及出苗後生長所需。播種當年的幼嫩植株可以不採葉,等到第2年才開始採收,此時植株品質好,產量高。秋播者入冬後,在畦面上每畝撒施有機肥25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以保護根系安全越冬。翌春返青後可結合澆水施用化肥(畝施尿素10~15千克、過磷酸鈣8千克)。為提早上市,早春可採用小拱棚覆蓋。秋末冬初,應澆1次透水,然後在畦面覆蓋馬糞或麥秸等,以利根株越冬和翌年春季較早萌發新株。

採收: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採摘外層大葉供食,或用刀割取心葉以外的葉片食用。每隔15~20天割1次。也可一次性割取整株上市。一般每畝地每次收割可產700~800千克。

採收時可用鈎刀或小刀挑挖,沿地表1~1.5厘米處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長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繼續生長;也可像東北地區的一些地方掰收芹菜葉那樣採收,但葉片是分散的,不成葉束。單位面積產量:露地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0.8~1.0千克;大棚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1.2~1.7千克;溫室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1.5~2.4千克。

成熟採收 蒲公英的採收可分批採摘外層大葉供食,或用鐮刀割取心葉以外的葉片食用,每隔30天割1次。採收時可用鐮刀或小刀挑割,沿地表1~2厘米處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長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繼續生長。也可一次性整株割取上市,一般每畝地每次可收割2000~2500公斤。蒲公英整株割取後,根部受損流出白漿,10天內不宜澆水,以防爛根。蒲公英作中藥材用時可在晚秋時節採挖帶根的全草,去泥曬乾以備藥用。[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