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鲁迅先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用青年的眼光看鲁迅:只有重读一次,才知道他有多了不起!看完他的著作,人生的困惑,都有了答案。
鲁迅长孙周令飞荐读并亲写“给青年寄语”!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段国超亲自写序推荐;众鲁迅研究领域大家诚意推荐!
▲多年研究鲁迅文学的青年文史作家,结合语文教师职业经验,遍阅翔实史料,提取重点事件,还原历史真相,从鲁迅的杂文、小说、设计、成长经历和生活中,还原一个有温度、极度克制、真性情、幽默、实力宠娃的大先生,与发出“我该如何存在”的鲁迅一起走过人生的荆棘。
▲数据化总结、片段化提取,让年轻人轻松进入鲁迅的世界
▲以鲁迅的人生见证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文人的辉煌;以深沉的情感笔墨,酣畅抒写一代人的心灵世界。
▲装帧形式上有所突破,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加入鲁迅周边著作,呈现一个全面、真性情、柔软的鲁迅。
《亲爱的鲁迅先生——鲁迅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性情的鲁迅。写出了他的孤独、失败、无助,也写出了他的爱情观、坚韧、辉煌与悲悯。
在叙述鲁迅的生平事件时,结合他著作的研究,侧重发现鲁迅心灵世界,聚焦他的感情与心灵问题,讲述鲁迅先生与朱安、周作人、许广平,以及不同时期 的知己,平生最为关注的文学青年等人之间的故事。
在淡忘鲁迅的时代下,解读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这也是我们体悟民族脊梁的纯粹与勇气的入口。
名人推荐
鲁迅长孙推荐: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亲近鲁迅先生,张思哲便是其中这样的青年。他用属于年轻人的心绪触及鲁迅的内心世界,创作了这本“鲁迅传记”,提供给大众了解与思考一个立体的鲁迅先生。
——周令飞,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
众鲁迅研究领域大家诚意推荐:
张思哲这本鲁迅传记,既有学术性,又有思想性,文字亦比较亲切自然,是一本难得的适合当代青年人阅读的鲁迅传记。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自王士菁著述第一本《鲁迅传》以来,海内外出版的鲁迅传记已不少了。近日,青年文史作家张思哲将有新的鲁迅传记问世,他有稔熟的民风乡情和青年的悟性、视角写成的这本鲁迅传记,值得读者诸君一读。
——裘士雄,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原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原会长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杆旗帜,既为旗帜,就容易将其标签化。事实是,鲁迅是人不是神,只有把他还原为人,我们才能触摸他痛彻的心扉和洞悉他炽热的情怀。张思哲先生的鲁迅传记,就是在做着将鲁迅还原为人的努力,让我们既看到鲁迅高大的一面,也看到他普通的一面,如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真鲁迅,而不是经过化妆的假鲁迅。
———安黎,知名作家
这是国内第一部九零后作者撰写的鲁迅传记,带有鲜明的青春印记,阅读它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厚夫,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思哲命里就注定要干一番事业,他对民国文化人物有着颇深研究,尤其对鲁迅的研究着实超乎了我的想象。他痴迷鲁迅,能够潜下心来,不断地反反复复的查阅资料,挑灯熬夜,终将一部力作《亲爱的鲁迅先生》捧给世人,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并为之钦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能坚守文字实属不易,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文字捍卫着文人的尊严,同时,他还用自己的文字向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致敬。
———冉学东,中国作协会员、阎良作协主席
张思哲的鲁迅传记,是其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我们既能从中看到其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也能看到他和而不同的学术素养,值得一读。
———王衡,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学的鲁迅与现实的鲁迅、严肃的鲁迅与亲爱的鲁迅、写实的鲁迅与写意的鲁迅,在这本以最通俗文学笔法写成的书里与我们亲切相遇。
——朱中原,文史学者、文学批评家
一千个人眼里有千个鲁迅,本书写出了一个青年作家眼里的鲁迅,文笔生动,感情丰富,有助于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好地了解鲁迅、传承鲁迅。
——张守涛,文史作家
作者简介
张思哲,鲁迅文学研究者、文史作家。陕西省青年文学会会员,西安市阎良区作家协会会员,九零后作家联谊会会员。2019年4月出版《五四简史:晚清90后的崛起》。同月,入选“2019年中国90后文史作家排行榜”前十二名。
书评
段国超(1940年生,湖北省罗田县人。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著有《鲁迅家世》等作品。)
《亲爱的鲁迅先生——鲁迅传》张思哲 著 张思哲写毕《亲爱的鲁迅先生》找上门来,请我写序,起始,我是坚决不写。一则我年迈,已无精力写;二则,给鲁迅写传的都是对鲁迅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名流,一个年轻人能写得了吗?拿来书稿后我就看,想不到我看着看着,几十万字的书稿竟然两天内就看完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想,这年轻人能行,书稿质量不错,这序我可以写了!
鲁迅一生只活了56岁。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不老,离60岁退休还有4年哩!人生是个旅程,他的人生旅程不算长,但却很曲折。
他,1881年在绍兴出生,绍兴是他的人生起点;他生命的最后10年在上海度过,上海是他的人生终点。这中间却有八个停脚点:1898年到南京上学;1902年到1906年在日本(仙台、东京)留学;1909年回国到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1910年到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员;随之教育部迁北京,又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和佥事;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校教务主任等。其间,在北京有14年多,时间最长。
1898年,他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上学期间,读《天演论》(译本),接受进化论的思想,这成为他早期乃至前期世界观的主导部分;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他的世界观不仅是进化论,他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也表现得十分突出;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经历广州国民党政府发动的“4·15”反革命政变和白色恐怖,密切接触共产党人和进步书刊,这一阶段在思想上认识到进化论的“偏颇”而接受阶级论等。
这三点,都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均应视为他在人生旅程中的三个转折点。
他的一生,北京时期(1927年以前),以创作小说为主,杂文次之,外加参加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而出彩;上海时期(1927年以后),以创作杂文为主,小说次之,外加参加领导左翼文学运动而出彩。
综合上面这些,毛泽东评价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一生56个春秋,有18个春秋在教育部上班,或在学校上课。
如果,我们再给他加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不是我硬加,是不少人研究的结论),那么这四“家”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鲁迅。
我们若给鲁迅立传,如果着重写这四“家”,那么这“传”,不论大小、长短都是可以的。现在,仅我见到的鲁迅传记(包括评传),不论是中国人写的还是外国人写的(不算画传)就有40多种,而且还有人在继续写,张思哲就是一例。
那么,张思哲这本《亲爱的鲁迅先生》写得如何呢?是“鲁迅传记”吗?
他的这本传记,从鲁迅一生的起点写到终点,包括中间的“八个停脚点”,有轻有重,均一一写到。“三个转折点”,不仅叙事,于情于理亦有所揭示,等等。它,不仅较生动地记录了鲁迅一生的行为轨迹,也写出了鲁迅较完整的心灵历程。由此看,作为人物传记它是完全达标的,是完全合格的。
所谓人物传记,是专门较完整地记录人物行为轨迹和心灵历程的散文,属历史范畴。
这本传记,两方面都真实地写到了,写得很好。
这本《亲爱的鲁迅先生》,记述了鲁迅一生的主要行为,并记述其与此种行为相辅相成的语言,颇能表现鲁迅“这一个”人的性格风貌。它,大节细节并重,既记述了鲁迅一生的得意之处,也记述了鲁迅一生的失意之处;既写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写出了鲁迅个人将时代作为舞台的独有表现(用的都是实有的历史资料,不存在虚构),历史感特别强,但这些都不算这本小传的写作特点,因为这些都是写人物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写作特点在哪里呢?
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传记作者直接出面讲话,不失时机地对传主加以评价;二是传记作者使用文学手法表达对传主的挚爱与崇敬。
1922年2月,鲁迅迎来了“漂泊诗人”爱罗先珂。本书作者这样写道:
这位来自乌克兰的盲人诗人,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国。然而,因为思想激进,他屡遭各国政府的驱逐。这次到中国,是接受北京大学的邀约教授世界语课程的。
蔡元培校长将他安排住在了周氏兄弟的八道湾。
爱罗先珂,住在后院东头的客房。
不久,鲁迅跟爱罗先珂就成了密友,他们无话不谈,无所不讲,仿佛是故交,他惺惺相惜。
与爱罗先珂相处,使鲁迅干涸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与爱罗先珂交谈,使他烦闷的心灵得到了舒展。他想: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眼睛看不到,还是单身,寂寞于之,又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一个四处碰壁无家可归的盲人诗人,寂寞对他而言,如一把六弦琴。
又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亲爱的鲁迅先生》作者这样写道:
19日下午,全国各大报刊的头条报道了文坛巨星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
…………
凭吊,一万余的民众,瞻仰他的遗容;追随,六七千的民众,一起为他送葬。
22日下午4点,在万国公墓,鲁迅先生的葬礼开始了。
全世界千百万的人民,一起哀悼这颗文坛巨星的陨落。
“民众的葬礼”,在中国是破天荒的第一个。
鲁迅先生不是基督,但骨子里有一种与民众休戚相关的情怀,这应该就是民众发自内心敬爱他的缘由吧!
作者张思哲,通读过《鲁迅全集》,亦精读过李长之、竹内好、钱理群、孙玉石、林贤治等人研究鲁迅的著作,更细读过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等人回忆鲁迅的著作。他广泛搜集并利用资料,史实真实可靠,所写有根有据,使一个个性鲜明的鲁迅跃然纸端,语言也比较准确生动,这就是这部作品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
显然,这本书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值得我们一读。
众所周知,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梦”,他从国外引进并加以改造,用白话文开创了现代小说新文体,而且还开创了被人称之为“鲁迅杂文”的现代杂文新文体。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文体大家。
他,用自己开创的现代小说这种新文体写出了一大批震撼文坛的优秀小说,塑造了阿Q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用自己开创的现代杂文这种新文体写出了一大批优秀杂文,用作匕首、投枪向“吃人”的社会开战,为社会的改革、进步开道。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
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有如一座高山,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北京有一批博士多次搞民意测验,给现代作家排座次,也没能挤掉他的第一把交椅。
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这是历史的结论。
我们,对鲁迅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它的趋势是深入的、扩大的、发展的、生机勃勃的,逐渐成了一门显学。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则是萎缩的、衰退的、没有生气的、缺血缺钙的,逐渐成了一门寻常的无谓之学。
但是,鲁迅之学是不会消亡的。
因为,有利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和提升的一切人类智慧和学问,都是人民的迫切需要,都不会消亡。
怎么办?
梁启超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少年中国说》)
我们要把鲁迅研究的“将来”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因为年轻人最有希望。在鲁迅研究上,我们需要在年轻人中倾注精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鲁迅学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他们的。
这,也是我给这本书写序的根本原因。
鲁迅在青年中有了粉丝,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我相信,这只是张思哲鲁迅研究的发端。希望他继续努力下去,争取在做学问上,在鲁迅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鲁迅的精神,将永远绵亘在锦绣的中华大地上!
鲁迅研究,要寄希望于青年!
是为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