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与火组诗:休眠火山(杨炼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与火组诗:休眠火山》是诗人杨炼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经历过最深的夜,忍受了最残暴的光明

它记得鸟声灼成最后一道创伤

树根缓慢地扎进心里,它学会对自己无情


一千张嘴曾经是一千处刀口

血,呼喊和乞求,沉入泥沙的宁静

那一双鲜红的翅膀被时间砍断

腐烂成黑土,飘起为云

黄昏,又一片向日葵在天边成熟

掠过群山,庞大如鹰


一千张嘴现在是一千只眼

它注视着自己脚下累累碎石

那儿有风,在玄武岩的洞穴中筑巢

有水,珍藏着一万年前的波涛

太阳,猛烈扑打青苔遮掩的悬崖

而整个蓝天被梦握紧

握成一把测量沉默的发光的尺子


它在最深的睡眠里醒着,对自己无情

山巅那一片白色烟雾蔓延着

松针向上生长,碧绿的闪电,摧毁冬天

是它最吸最轻的一缕呼吸


久久等待:那声怒吼、那次必然

颤栗的恐怖、凌驾万物的美,使大地狂欢

它像野鹿舔食盐碱一样

忍受秘密焚烧自己的火焰

一颗心,一千种飞翔的欲望

作者简介

杨炼(1955-),男,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祖籍山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奖”评委。[1]

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2]

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杨炼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是取消了时间概念,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3]

如果说,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4]

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二十年来杨炼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个世界,其要旨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在他的身后,不断矗立起以他所钟爱的组诗形式构成的纸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个足以与他走过的世界相对称的同样浩瀚,同样深邃,同样生生不息的汉语诗歌世界:《面具与鳄鱼》(1989)、《无人称》(1991)、《大海停止之处》(1992—1993)、《同心圆》(1994—1997)、《十六行诗》(1998—1999)、《幸福鬼魂手记》(2000)、《李河谷的诗》(2001—2002)等。此外,他还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二十余篇理论、批评文章,如同由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虚无的中心)兴发,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涟漪,构成了他创作自身的“同心圆”。“同心圆”既是他个体诗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诗歌秩序图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语言临界点的方式。[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