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生如粽(若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生如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人生如粽》中國當代作家若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生如粽

近幾年四月過半,大街上的小攤早早就掛出了五彩線繩,紅絲線編成的各式手環,精緻的香囊鈴鐺似的搖曳着五月的風情。經意不經意間,你又被提了個醒:哦,端午快到了!

端午又快到了,諸多端午的記憶就紛至沓來。

記得那些年,村裡的女人們早早就圍坐在街門口,把買來的彩線擺出來,挑揀着,拿捏着搭配色彩,然後把挑好的五色線放在大腿上,上端順着搓,下端倒着捻,五根細線兒一下擰成花細繩。

紅紙條條橫壓豎,豎插橫,上下翻飛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符兒。女人們在家長里短的談笑中就把端午早早準備好了。誰家種艾草,出門時捋幾把放在那,其他人回家時順手帶上,初一趁太陽出來和符一起插在門頭上。

初四包粽子,初三夜裡就泡了米,粽葉,馬蓮,和前些天早挑好的紅棗。初四一早拾掇完早飯,三五女人就圍坐在米盆前包開了粽子。窄窄的幾片粽葉,就像孫犁手下的葦眉兒在女人懷裡歡快的跳動着,黃黃的米,紅紅的棗,綠綠的葉,米裹着棗,葉包着米,變戲法似的一會兒一個胖粽子就從女人的手裡滾出來。

包好的粽子整齊的碼在鍋里,滿滿一大鍋,上面放個大荊柄,荊柄上放幾塊壓菜石,壓得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把那些愣頭粽子束縛住,以免火急時上下跑跳,在鍋里炸了營。

那年月,粽子入鍋,母親要拉很久的風箱,仔細的把握着火候,直見得鍋蓋上大氣瀰漫,聽得鍋里咕嘟咕嘟響起,大火變小火,隔會兒加鏟炭,再拉幾把風箱,一直持續到晚。灶膛里蒙了火 ,粽子在鍋里燜一晚,粽葉的香味才和米棗的味兒融在一起。第二天一早揭鍋,滿屋子的粽香。母親把粽子一個個撈在荊柄上,小山樣堆着。我照例被囑咐拿個最大的搪瓷碗給左鄰右舍,近旁的孤老人,村裡的親戚們送。往往是送出自家的,端回別人的。家裡的粽子模樣大同小異,味道卻不盡相同,精糯不一,甜寡不同,色澤各異。

送完粽子,母親早剝了一盤黃燦燦的粽放在當炕。出鍋的粽子,隔天餾一餾,準備吃的泡在涼水裡。從田間回來的父親就剝幾個當飯吃。父親愛吃粽子,天天吃天天香甜。

九二年剛進四月,我就提前被忻州師專錄取,高考前兩個月就離開了學校。離開學還有大把的時日,為了鍛煉自己,我去二叔的飯店幫忙。端午那天,二叔讓廚子炒了幾樣菜,讓我帶回家。 記憶中,這是個豐盛的端午節,除了粽子,有菜,有肉,有涼,有熱。我們一家四口圍坐在炕上,妹妹興奮的夾着菜,父親滿臉綻着笑,錄取通知仿佛揭去了父親身上的一道符,我也像從五指山下爬出來的孫猴子抖落了十幾年的霜花與風塵,輕鬆許多。從這個端午開始,生活就像鍋里的粽子,慢慢的溢出了清香。

大學生活一晃而過,沒有數字 ,只有文學,文論。大學的端午無非是把包裹了的《離騷》再投入汨羅江蒸煮一番,別有一番雅趣與沉重。身在學校的我卻能感覺到母親的惦念,母親總覺得沒吃粽子的我好像沒過端午似的,粽子一餾再餾,一留再留,最後只得讓父親給承包掉。

畢業後,我回到本鎮教書,每天上下班從鎮子最熱鬧的街上穿過,自然地參與了節日的置辦。從那年開始,家裡飯菜的豐盛就濃烈了粽子的味道。

九七年的正月我訂了婚,按當地的風俗,婆家前一天就送來了一籃粽子,一籃包子。也是從那個端午開始,我在婆家過時節。也是那個端午節,丈夫遠在部隊,公公領着我到公社民政處領了結婚證,以便暑假我去部隊完婚。從這天開始,我從形式上正式進了家門,開始了我們聚少離多的生活。除了近幾年把端午列入公休日,我和丈夫幾乎沒在一起 過過端午。不管相聚還是分別,就這樣像鍋里的粽子,經過大火小火的煮燜,黏在一起,滲入了彼此的味道。

[1]

作者簡介

若汀,山西代縣人,高中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