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生难得是良师(87)(易石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生难得是良师(87)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人生难得是良师(87)》中国当代作家易石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人生难得是良师(87)

除去“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说,直接教过我的老师也有很多,他们大都师德高尚,学问精深,教艺精湛,不仅是我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我人生之旅的重要引路人,但是最让我终生不能忘怀的还是我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李啸先生。

其实早在投到李老师门下之前,李老师的大名在我就已经如雷贯耳了。其一是在那凿河引水改天换地的年代,为了解决下游几个村的灌溉问题,我们公社在我们村子上边的一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紧缩出水口筑堤修了一座小型水库。为引水方便,配套的渠道自是必备的了,而我们村的下边有两座断裂的高山,要想水流顺利通过,必须在两山连接处架设了一座天桥,其气势虽非毛主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比,在当时确实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天桥建成后,为了凸显其于战天斗地的巨大意义,想请一位德高望重又书法极佳的同乡先达题词,大家一致推举李老师为不二人选。李老师原本是极为谦逊内敛之人,自是百般推辞,但盛情难却,只得挥毫泼墨,写下了“银河渡槽”四字。那字笔力沉雄,宛若银钩铁画,笔意潇洒,恰似游弋蛟龙,至今仍成为我们乡里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我们僻远山乡一道深远的文化记忆。那时我们徘徊其下,心中可真是高山仰止,即使今天每次回家从渡槽下经过,都要凝神仰视,静思良久。

其二他是我小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当我小学作文搜索枯肠无从下笔之时,常常去拿正在读中学的小姑的作文来“借鉴”。翻开作文,只见上面满是红彤彤的批语,至于内容如何,中肯与否,当时的我不可能深入理解,更无从评价,当然也就无复记忆,更不可能知道它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意义,但单凭那手漂亮潇洒的字迹,就足以让我叹为观止,就是在与中文为伍几十年后的今天仍让我望尘莫及。难怪我小姑的语文成绩特别优秀,并且她班上不少同学尽管由于没有赶上好时代,没能读上大学,后来却成为了当地重要节日与红白喜事的大写手,享誉乡里。何谓敬其师爱其道,李老师早就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李老师还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皆精,特别是二胡与手风琴更是拉弹得出神入化,在那文化娱乐极度贫乏与单调的年代特别是山乡更是凤毛麟角。每次公社有大型集体演出,李老师一个人几乎就是一个庞大的乐队,包揽了所有的伴奏。从他手下流出的汩汩音符仿如天籁之音,让我们无比陶醉,而他时而轻拢慢捻,时而低首沉思,时而神采飞扬的神态,更是成为我们僻远山乡里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

更加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小姑进高二那年,爷爷因突发脑溢血英年早逝,倒在了60岁的门槛上。我父亲是爷爷唯一的儿子,那时我们家共11口人,就爷爷与父亲两个正式劳力,我们所在的小山乡又闭塞僻远地少人多,资源十分贫乏,生活非常艰难,爷爷的离世让我们这个原本困难重重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小姑是一个十分勤奋而又明事理的人,毅然决定退学为家里分忧。这可急坏了李老师,多次不顾几公里的行程登门劝说,说小姑成绩优秀,学习潜质好,弃学太可惜了,别看现在读书似乎不太关紧要,相信总有大用的那一天。父亲征询小姑的意见,小姑心疼家里,坚决要求退学。见无可挽回,李老师黯然叹息,直说太可惜了,困难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放下学业也许不久就要后悔的。还真让李老师不幸而言中,仅仅两年之后,高考制度全面恢复,小姑也不甘寂寞,参加了首次高考,但终因只读了高一,又没有专门的精力去全面复习,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这也成为小姑与我父亲一生的痛。尽管终于没有挽回,但李老师的悲悯情怀与崇高责任感永远地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也许是因为有上述渊源作为铺垫,也许是在学习基础普遍稍弱一点的文科班我的分班成绩还算过得去,也许是我高一时的班主任许老师的诚意推荐,反正平时学业平平的我竟然还没有跃上枝头就麻雀变凤凰,被李老师任命为文科班班长,这也是我学生时代最为辉煌的人生记忆,以至今天每次同学聚会都还津津乐道。当然我也深知这个担子不轻,倒不是说班级有很多管理事务,事实上那时农村中学由于条件十分有限,加之办学目标单纯,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集体活动,我只是担心我的学业与行为必须配得上这个职务,因为高一前期我几乎是班里的小话王,是原来的班主任许老师任用特殊方法才达成较大转变的,担心管束不住自己愧对二位恩师信任。还真是担心什么来什么,循规蹈矩兢兢业业了不几天,我就旧病发作,惹出了一个不小的风波。

那是即将进入高二毕业班的暑假,因为教室比较紧张,我们文科班在当时已经废置了的原五七大学旧址补习。那时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少,即使电影也不多见,尽管区里也有那么一个还算像模像样的电影院,也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如果有那么一个比较响亮的电影来上映,大家都很重视。教师也不是苦行僧,当然也不例外,那次不知是《于无声处》还是什么,反正是一个颇有些震动性的影片,老师们相约也一起去看看。本来我们一个班单独在一边,李老师是一个责任感特强的人,平时几乎片刻不离,因此不太想去,但经不过其他盛情相邀的老师们的情面,何况作为语文老师对文艺界的新动向也还真需要一些了解,就把我们几个班干部叫到一边千叮咛万嘱咐一般后也跟着去了。

也是合该有事,本来晚自习好好的,突然从外边钻进来一只大老鼠,不知哪个女同学眼尖,一阵惊叫。这下可好,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本来平时就没有什么课外活动,生活显得有些单调,而年轻的心永远是需要一些躁动的,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岂容放过。于是关的关门,搬的搬桌子,整个教室热火朝天,打起了人民战争。我本来就是个多动王,情绪一来哪里还记得自己是班长,早把老师的嘱托忘了个九霄云外,带着同学们东奔西突,立誓要将老鼠消灭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那场景真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正玩得兴起,场面突然安静下来,我因为背对后门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感到很是奇怪,立即惊问怎么回事,只见同学们大都装模作样莫测高深,只有个别关系实在太好的同学忍不住往我背后挤眉弄眼。我一想糟了,按照以往的经验肯定是老师站在后面,回头一望,果然李老师正站在我的背后默默地看着我,典型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我立即感受到了一种惶恐愧疚,也不用老师示意,忐忑地跟着李老师到他办公室去了。原来李老师因为文科班刚刚组建,并且基础与习惯均相对差一点,实在放心不下,未及中途就悄悄地回来了。

[1]

作者简介

易石秋,男,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