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河兩岸(鄧成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以禮河兩岸》是中國當代作家鄧成洪的散文。
作品欣賞
以禮河兩岸
而每一個大型水電站,又是必不可少的要有大型水庫來保障發電需用的巨大水量的。經過多年勘測,整個以禮河,人們只選中了毛家村附近的一個山彎彎處可修建大型水庫,那個山灣灣,形成了一個「大肚子」,其儲水容積可滿足以禮河四個梯級水電站發電的需要。但是「大肚子」的口子太寬了,如果修建混凝土攔河大壩,經濟上就太不划算了,設計者便決定修建成土壩。土壩的成本,當然要比混凝土壩低得多。
以禮河流淌到毛家村附近,豁然開朗,一改粗獷的格調,形成了一個寬敞、柔和、綠樹成蔭的地帶。毛家村農舍,建立在一個平緩的山坡上,在20世紀50年代,它只能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只有幾十戶人家。但是,這兒的大自然風景,卻是很美麗的。坡上覆滿嫩草,草和雜花相映,到處五彩繽紛:橘紅的,絳紫的,金黃的。向遠處望去,可看到高山的雪峰,常年積雪,凜然地反射着太陽的光輝。
以禮河全長只有一百多公里,千萬年來,是一條默默無聞的小河,不能通航。枯水時,跟小溪流差不多,每秒鐘僅有零點幾個立方米流量,水流只有碗口粗。但是,國家卻作出了決定,要在以禮河上修建四個梯級水電站,其總裝機容量,能達到三十六萬千瓦,這便使以禮河水電站成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要興建的五個大型水電站之一。
通航都不行,怎麼還能修建大型水電站呢?我原來當然不懂得其中的奧妙。我是在工作實踐中,才逐漸弄懂了這個道理的。
水電站發電能力的大小,是由一種叫作「水能」的東西決定的,「水能」,顧名思義,就是水流的能力的意思。但是「水能」的大小,卻是由水流的「流量」與水流的「落差」共同形成的。任何一股水流,必然相生相伴,同時存在着「流量」與「落差」。「流量」是每一秒鐘能流過的水流的體積。「落差」就是水流下落的高度差,一般都用海拔標高來表示。這兩個東西相互存在着一種關係,就好比乘法算式中的兩個因子,一個因子小了,加大另一個因子,可得到相同的積。比如3×1=1×3。同理:水流的「流量」小了,可用加大「落差」的辦法,來創造人們計劃需要的「水能」。
以禮河在滇東北高原上由南向北流淌,匯入了金沙江。與此同時,在滇東北高原西部坡腳,與以禮河平行,由南向北,又流淌着一條名叫「小江」的小河,「小江」也是要與金沙江匯合。以禮河與小江之間,僅間隔着一道分水嶺,河床水平距離,最窄處只有12公里。但是,這兩條小河河床海拔的高度差,卻接近1000米。聰明的水電站設計者便打起了主意,利用這個海拔高度差,形成水流「落差」,創造「水能」來發電。這個大數據的水流「落差」,便可以彌補以禮河水流「流量」小之不足。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設計者有意把二級水電站設置在以禮河一個名叫水槽子的河流左岸分水嶺的山腳,並在那裡打通一個穿山隧洞,再修建一個混凝土攔河大壩,截斷以禮河,讓河水發電後改道,經過穿山隧洞,流向娜姑壩子。改道後的以禮河水流,只消經過一段兩公里長的人工輸水明渠,便能到達滇東北高原的西部邊緣。在那裡的崇山峻岭中,又可向下打出隧洞,在隧洞裡安設巨型高壓鋼管,水流在密閉的鋼管內,便可形成能推動大型發電機發電的巨大「水能」。根據這個道理,設計者分別在鹽水溝和小江邊,安設了以禮河的三級、四級兩個梯級水電站。以禮河水流,經過三級、四級水電站發電之後,才能夠落入小江河床之中。三級、四級水電站,由於利用了水流的巨大「落差」,便使它們能發出整個以禮河水電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電能。以禮河一級、二級水電站的功用,都主要是為三級、四級水電站,充分發揮發電功能起到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而已。一級、二級水電站,因為水流「落差」小,發不出多少電能,發電,只是其附帶的功用。
作者簡介
鄧成洪,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