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仰视匈奴馆(郝瑞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仰视匈奴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仰视匈奴馆》中国当代作家郝瑞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仰视匈奴馆

当一片土地因一段历史变得厚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寻找或者感悟那段引发土地厚重的历史根源。在阴山中段大青山的南麓,尽管城市的喧嚣掩盖了一切,而俯瞰青山以南的土地,似乎能听到战马奔腾的蹄音,以及气吞山河的战鼓之声,不断丰满了那片神奇的沃土。斯年到底是多少年,除了留给那些孤独而清高的智者去研判之外,斯年之后,我们应该对那段渐渐淡化、渐渐淹没历史长河的匈奴历史报以惋惜,它组成了人类历史的画面,弥补了一个民族在莽苍的天地之间沧桑生存的珍贵。

呼和浩特以南,开阔的土地象扇面一样的向南辐射,穿越黑河,过了后桃花。尽管现在乡村的炊烟已经不复存在,而那片土地就像一个大写的“静”字,朝朝暮暮梦一样的舒展地躺着。它用心聆听着来自阴山的风,肌体沐着这片神奇高原的雨露,虽然看不到黑河内百帆竞过,它硕大的心脏里始终跳动着令世界震颤的音韵。我相信这一切都源自匈奴史册蕴含的超级能量。后桃花之南,有一座名垂千古的历史坐标,便是令一个伟大民族引以自豪的历史纪念场馆—昭君博物院,院内除了和亲馆之外,匈奴历史馆该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它毕竟是世界上唯一记录匈奴历史的重要场馆。它坐西朝东,圆形的大帐述说着那段斯年之前的传奇。而这种坐西朝东的建设,足以印证了一个民族集团征战的历史。当他们的铁蹄踏遍欧洲的时候,地中海以及多瑙河畔传来高原天籁般的长调,没有人会说,那些个长驱直入的英雄而彪悍的民族不会思念故土,不会思念万里之外的蒙古高原。这似乎就是朝东的缘由,朝向东方,朝向神圣,没有了高山大海,心中没有了日落星辰,日夜诉说着一种永恒的思念。

征服便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交流,掠夺而没有带去便是一种崭新的创造。当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成为匈奴族,后来在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建立国家。没人会想到,这番逃难,竟然成就了他们抗争天地的彭拜血液。

既然是夏朝后裔,便会有思乡的因子。自西周起,匈奴族开始想反悔故土,以至于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随即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出动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曾大败匈奴,企图让他们听命于中原王朝,岁岁纳贡,代代朝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再后来,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一举攻破匈奴大阵,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

他们从来没有停歇下来,而是逐鹿北疆,横扫八荒。也因此出现王昭君和亲宁边的故事。到了公元前3世纪匈奴便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匈奴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这个曾经令欧洲胆颤心惊的民族,从没有想到马蹄踏过的土地是那样的脆弱多情。 今天,当我听到欧洲的匈牙利人、奥地利人想认匈奴为祖先的传闻后,我没有任何的惊讶,我怀疑的是历史惊人的相似,因为中亚、欧洲的大部地区,曾经留下了被匈奴人征服的烙印。一如日耳曼帝国、奥斯曼帝国,甚至俄罗斯战斗民族一样,觉醒了骨子里的觉醒,形成了“征服世界”的血液情结。

欧洲人想建一个有关匈奴的历史纪念馆,历经斯年终未成功,原因不仅是这个彪悍的游牧民族铁骑踏过的地方,已经不再狼烟滚滚,不再旌旗辉映,他们默默享受了来自东方神奇国度的造化,他们对东方的只是敬畏和敬仰。匈奴民族留给西方的永远都是迷一样的传说,犹如马蹄生烟,皓月当空,鼓角连营,以及排山倒海的气度。更有另一个因素导致欧洲人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匈奴馆,因为零碎和破碎的记忆里,匈奴人和现在的他们,故乡就在远方。

呼和浩特匈奴历史博物馆里,从前言到后记,每一次用心阅读,我都产生一种异样的冲动,迁徙也好,奔波也罢,甚至万马掠过北半球的高原,高山回荡,星球颤抖,这个马背民族留给世界的历史财富多么弥足珍贵,这个民族定格的东西太多太多。于是,我不再怀疑,现在的呼和浩特文博人所付出的艰辛和毅力。文博人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应该是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吧?

蓝天白云,高原草场,大漠戈壁,沟壑滩涂,皓月朝日,这片土地便是一副流韵的画卷。浩荡大河,楼兰歌舞,烽火云烟,风雨变化,无限天堂,这一民族厚重的历史便是一首不息的赞歌。我始终相信,收集整理展示一个游牧民族的东西很难很难,建立一个专门的纪念馆更加困难,当他们把破碎的历史穿成现实,还原社会,应该到了我们给予掌声的时候。

理解一块土地,必须让自己站在那片土地上。你可以从风雨之中,或者遍地的杂物里,寻觅到一些灵魂激越的东西,然后你开始向这块土地发声,用一种独到的视觉和感受,倾吐你的感悟。今天,魅力的呼和浩特溢满了祥和,再也看不到万马奔腾和厮杀阵阵,看不到旌旗猎猎和战刃闪闪,而越来越远的历史需要挽留。我们记住历史,便记住了华夏民族的厚重、不屈、抗争和崛起。

远了却近了,近了方悟了,悟了更醒了,醒了才一切永恒。 [1]

作者简介

郝瑞民,笔名阴山散人,男,作家,摄影家,曾担任军事记者。戎马生涯20余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