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伊阙之战过程与介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阙之战

来自网络的图片

伊阙之战过程与介绍伊阙之战是秦国与韩魏联军在伊阙地区展开的一场战争,该战役的发生地在还未开凿的洛阳龙门,这一战秦国击溃韩魏联军,魏国仅存的兵力全部消失殆尽,这场战争最出名的就是白起,而伊阙之战就是白起的成名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这个白起成名战。[1]

伊阙之战,发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开凿前的洛阳龙门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伊阙之战前国际形势剧烈变化,主要大事件分别为:宜阳之战、垂沙之战、孟尝君出走。

宜阳之战的影响就是秦国占领韩国重镇宜阳,韩国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同时葬送了十万精锐。秦国虽然占领了宜阳,但是在宜阳损失惨重,当时秦武王“悉起兵”才艰难攻克宜阳。

垂沙之战的影响就是楚国大败,国内爆发起义,自此四分五裂,一蹶不振直到灭亡。而齐、韩、魏之间的同盟关系更加紧密,联军配合日渐默契。中原联盟的结果就是更加抵制秦国,秦国被孤立越严重,东出越困难。

如果只是这两场战争的话秦国是难以进一步东出的,因为齐国非常有可能组织联军攻打秦国。秦国一时间无力改变现状,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而这个时候远在东方的齐国内部出现了问题,齐湣王猜忌孟尝君,导致孟尝君出走魏国。魏国升任孟尝君为相国,孟尝君为了与齐国划清界限,主持魏军攻打齐国,破坏齐、魏盟友关系。之后秦国迅速与齐国开展外交调整,秦、齐开始结盟。没多久魏襄王和韩襄王相继去世,秦国就趁韩、魏内部动荡之机攻打韩国。

当时秦国攻取了韩国的新城,韩国为了抵御秦国派使者出使魏国。魏国是韩国盟国,魏王因此派遣大军支援韩国。韩国得到魏国的支持后,倾国出动军队反攻秦国,意图收回新城,甚至还有收回宜阳的意思。而秦国则是派出了白起,负责对阵韩魏联军,掀起了伊阙之战的序幕。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将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同年,秦国军队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与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

伊阙之战指挥秦军的白起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阙,从前大禹疏导此山以通水。两座山相对,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流,所以称为伊阙。

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之中,韩国军队势单力薄,韩军主将暴鸢希望魏国盟军军队打先锋。魏军主将是公孙喜,曾经追随孟尝君南攻楚怀王,西伐函谷关,他觉得韩军虽然战力不甚强,但是韩军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韩军为前锋打头阵。

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眺望韩魏两军。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情报兵带来消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军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针对这种情况,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

秦军获胜

战斗开始时,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所谓疑兵,就是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拥在阵前,令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韩国军队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

白起抽调自己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阵形来不及统一调度,纷纭各自为战,或奔或斗,迅即惨败。

韩国军队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国军队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

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把韩军杀的尸横无数。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