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龍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伍龍寺 |
中文名稱;伍龍寺 地理位置;中國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 著名景點;大佛殿 |
伍龍寺,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距縣城12公里,距天龍屯堡2公里,其以依山就勢而建,立于山峰之巔,以山崖石壁作基,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簡介
天台山,以山形而得名。其山為石灰岩質的一座玲瓏小山。山高60米左右,山勢陡峭,如巨崖突立在四圍高山峽谷之中,一面為古樹枯藤掩映的蜿蜒小路,三面削壁而立,狀如拾級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其上建伍龍寺,又稱"清淨禪院"。由山門、大佛殿、兩廂、倒座、玉皇閣、經堂、祖師殿等組成,是貴州省現存古建築時代最早、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寺院。
據《安平縣誌》記載,伍龍寺始建於明朝萬曆十八年(1590年),廣順白雲山僧人來此開山,在山頂修建該寺,後經康熙、嘉慶、道光及民國時期四次培修,漸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
天台山伍龍寺第一重廟門,為民國時期僧人本安修繕後的建築,門上聯為聞名遐邇的絕對:雲從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勝景台上觀。明末清初,吳三桂路經此地曾上山拜望在此出家的叔父吳鳳並留下朝服、朝笏、腰刀等珍貴物件,今仍存於古剎之中。據說"印宗禪林"浮雕是中國唯一的一幅佛道合一石雕。伍龍寺周圍都有厚石板橫切的高牆,這些牆既是院牆,也是殿堂、房舍的圍護牆,在外觀上,山崖與圍牆渾然一體,形如城堡,為該寺建築的一大特點。
天台山伍龍寺是一處佛道儒和一的場所,前殿供佛祖,後殿供玉皇,清末又學館,像這樣的文化現象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
寺廟布局
伍龍寺的殿堂、房舍,都因地形地勢,靈活布置,但大佛殿、兩廂及倒座等四幢建築,仍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委以的一組四合院。
伍龍寺雖說是廟宇,但外觀上儼然是一座石頭建築的城堡,與上山的四道關隘互相呼應。因為這裡的佛教先到,所以按佛家的規矩建"寺",但後來道教也把它當作"洞天福地",在寺中修建了玉皇閣。佛寺與道觀合為一體,成為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亦佛亦道的古建築。為了使城堡與山體一致,建築師獨具匠心,有意將山崖的缺失部分補平。寺前的山崖上,原有一條長長的石縫,修建時用砂石將縫大致填平補齊,然後把石牆砌在懸空的巨石上,前面提到的小月台和大月台,實際上是利用山體的凹進部分略加砌築,利用平台後的石壁作題刻浮雕,使之與山體保持天然一致。
山頂的平面並不規整,近似一個三角形,而且中間略高,前後稍低。可進入寺內,布局卻很規整,而且主體建築均布置在中軸線上,這又是它在建築上與眾不同之處。寺廟是一個前後兩進的四合院,前院為佛寺,後院為道觀。佛殿就地壘起一個平台,有石階上下,殿前的兩根大柱立在兩個大石獅背上,顯得巍峨、寬敞、壯觀。佛殿兩邊各有三間廂房,但仔細觀察,一側地面寬廣,另一側則很狹窄,實際上是在一塊三角形的地面上修建規整的四合院。建築師的巧妙,就是在狹窄的一端建起兩間廂房,不足部分則修一假壁配成三間,保持對稱的格局。後院的主體建築是三重檐的玉皇閣,右側為關帝殿,左側為祖師殿,雖然它的地勢比佛寺要低,但因道觀為兩層閣樓,正面看去反而高於佛寺,顯出層次感。前院和後院的側面,利用山崖修建一條"天街",直達山頂。"天街"修在懸崖峭壁上,正是:"雲鋪飄渺最高峰,石蹬通天更幾重。曾約同游孤頂寺,今來獨聽一聲鍾"。
最高處是一個"望月台",似可"九天攬月",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俯瞰台下,萬丈深淵,令人心悸。極目遠眺,只見四周山巒起伏,又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真是巧奪天工。
建築特色
伍龍寺是石頭營造的精靈,專家謂之有"五奇"。一奇為:天台山之頂平面有限,聰明的建築大師們依山就勢,從崖底用人工壘砌石牆的方法,擴大山頂建築面積。二奇為:山頂本是高高低低的平面,大師們把各單體建築利用地形的錯落有致,巧妙應用立體建築的三維空間,或架空或懸挑或疊縮或拼聯,以有限的平面獲取最大的空間,營造了大佛殿、玉皇閣、祖師殿、經堂、吟風亭、望月台、迴廊等大大小小40餘間房屋。沿北側依山就岩修有400餘級石階。三奇為:小殿堂大天井。進山寺正門拾級而上是一面積約60平方米的天井,四圍建有重檐翹角的大佛殿、韋陀殿和左右配殿,整個庭院保持古建築的中軸對稱、四方齊正,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當你不經意間推門走進韋陀殿,卻發現此殿進深不足3米,左配殿其下兩層竟然是天井地平面下依岩而建的糧倉、碾房。佇立於天井之中,沒有狹小之感;沉思於大佛前,更覺世界之博大。四奇為:大山拜小山。經大佛殿繞玉皇閣出祖師殿,就到了山頂的最高處望月台。台寬僅約30平方米。古代匠師巧妙利用人的視覺遠眺出現的差異,擠出這有限空間來讓人們領略"一覽眾山小"的感嘆。五奇為:是寺廟也是城堡。在其山麓鑿有若干石臼,後山有防禦性垣牆,山門的修建如城門,遠看整座建築是一森嚴壁壘的城堡,堪稱中國古代山地石頭建築的一組絕唱。[2]
主要景點
中國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
伍龍寺前設四道山門。第一道為石砌衡門,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門額鐫"黔南第一山"。第二道為石砌牌樓門,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劵洞門上的豎匾刻"天台山"三字,其下刻橫批"天中之天",落款"大清光緒拾",字跡尚可辨認。第三道亦為劵洞門,門洞深,與山石連為一體,建於民國25年(1936年),門楣上有"八仙"浮雕,其下刻楷書"印中禪院"四字。門旁的石刻對聯上聯為:"雲從天出天然石峰天生就。"下聯:"月照台前台中勝景台上觀。"石壁上並嵌有記事碑及詩碑各一方。第四道是伍龍寺的正門,劵洞門上刻"清淨禪院"四字,建於民國9年(1920年)。
大佛殿
大佛殿面闊三間10.29米、進深8.42米,單檐懸山頂,前帶廊,上覆青筒瓦。明間前檐柱立於獅形柱基礎上。前廊頂部裝鶴頸軒,軒梁下的柁墩兩面均為"二十四孝"故事浮雕。門楣上有一塊匾牌,上面有任可澄書寫的"恩沾北闕"四個大字,殿前有一對石獅,大佛殿內供奉着釋伽牟尼佛像,長年香火旺盛,觀瞻朝拜之人絡繹不絕。東西廂房的門楣上分別有"深山明珠"和"咫尺雲天"匾牌,大佛殿屋頂有兩條泥塑巨龍,東西廂房和倒座屋頂也各有一條。伍條龍形態各異,活靈活現,呼之欲飛,"伍龍寺"因而得名。大佛殿對面的房屋叫倒座,裡面存放着吳三桂的遺物和黃楊木盆。"黃楊木盆"是清光緒年間以千年黃楊樹幹整雕而成,直徑52厘米,是天台山伍龍寺的傳寺之寶,最為珍貴的文物。清初,吳三桂曾偕陳圓圓小住寺內,留下朝笏一塊,朝服一件,配劍一把,及其所鑄"方孔錢"8枚,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大佛殿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題記尚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進行過維修。左右廂房重建於咸豐八年(1858年),皆面闊三間6.3米,其中,右廂進深較大,左廂建於懸崖上。倒座與大殿相對而立,面闊三間,懸山頂,始建年代與大殿同,其明間抱廈為後世所增修。
玉皇閣
玉皇閣在大佛殿後,原為單檐懸山頂殿堂,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後改為二層三檐歇山頂閣樓。面闊三間8.1米、進深5.78米。閣前為一小天井,並有一石板鑲砌的放生池。
經堂
玉皇閣右側為經堂,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面闊五間12.9米、進深8.63米,上蓋薄石板。
倉房
經堂之後建於懸崖上為倉房,單檐硬山頂,二層,底層低於地面,二層於地面平,前帶廊,面闊三間8.45米、進深4.14米,屋面蓋薄石板,建於道光六年(1826年)。
祖師殿
玉皇閣左側台地上為祖師殿,建造年代與玉皇閣同,亦為明崇禎間遺存。後為了與玉皇閣二樓相連,左右各增加一間,通面闊增至12.44米,由於受地形限制,後檐柱不在一條線上,構架也不太規整。祖師殿前為一平台,是全寺最高點,其前沿有一影壁,左側設望柱欄板,並築有石板路與大殿前廊相通。
玉皇閣和祖師殿 兩棟建築連為一體,是天台山上最高、最寬大的建築,它體現了佛、道、儒三教合一。
財神廟
財神廟 裡面供奉的財神是范蠡,他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的一名謀士。越亡後,與文仲一道輔佐勾踐,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養精蓄銳,終滅吳復越。後見勾踐有屠戮功臣之意,留下"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名言,棄官歸隱,泛舟太湖,經商聚財千萬,富可敵國,時人稱為陶朱公,吳、越民間奉之為財神,屯堡人系南京後裔,故供奉范蠡。從財神廟向上行數十級台階便到了小月台。小月台左邊有伍龍池,相傳為天台山上的五條龍飲水之處。
方丈室
方丈室顧名思義就是方丈休息的地方,也是伍龍寺儲存糧食的地方,它分為上下兩層,地下一層為糧倉,地上一層為方丈住室,相傳糧倉上的一間房間裡的木床是吳三桂當年在伍龍寺小住時的臥床。方丈室的門口刻有一塊石匾,前面是魚頭,後面是魚尾,中間是金磚、銅錢還有蓮花。它的寓意就是"年年有餘,富貴雙全"。
大月台
大月台是天台山最高處,它是一塊巨大的石頭,當年的和尚和道教弟子夜間來此望月,現已被鑿為一水池,作為消防蓄水之用。
後花園
後花園是由天台山古牆垣圍成的約四畝地的台地,牆上有兩道門,一是從台地上天台山之門,一是台地下山之門。當遇緊急情況時,方丈就通過後門下到後花園然後逃走。後花園裡到處殘留着明朝屯軍駐堡的痕跡,地上的許多石頭上留下了石臼,據說是當年為加工糧食和火藥而鑿,牆體高大堅固,牆上有防禦垛口,過去用來作為戰爭防守之用的後花園現已成了遊人休息賞花的場所。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安順平壩天台山伍龍寺 , 快資訊 2020-03-21
- ↑ 天台山伍龍寺,一個被譽為「高原山地石頭建築典範」的地方~ , 搜狐 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