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伏(拼音:f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准备袭击他。本义是"伺机狙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想隐藏自己的时候,一般都会趴下不动,所以又引申指潜藏、埋伏。中国农历节气中有"三伏"之说。"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伏

拼音; fú

部首; 亻部

五笔; WDY

仓颉; OIK

郑码; NGS

笔顺; 撇、竖、横、撇、捺、点

字级; 一级(编号:0460)

平水韵; 入声一屋、去声二十六宥

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造字法; 会意字

笔顺编号; 321344

四角号码; 2328₄

总笔画数; 2+4

注音字母; ㄈㄨˊ

统一码; 基本区 U+4F0F

异体字; ०�、१�

文字源流

会意字。"伏"字形出现较晚,现有最早的古文字材料只有金文。金文字形作图1,左上方是一个"人",右下方是一只"犬"。秦篆(图3)字形与金文相同,只是人与犬并列了。汉隶(图4)字形沿袭秦并且字形方块化,而成为楷书的"伏"字。"伏"由"人"与"犬"构成,学术界对此字有多种解释:一说,犬趴在人的脚边;一说,犬由后面把人拽伏倒;一说,人像犬一样匍匐在地,以伺机面行动。不管解释如何不同,但都含有趴下之义,这大概是"伏"的最初之义。

"伏"由"匍匐"或"俯伏"之义引申而有"守候"之义,所以,《说文解字》说"伏,司也"。又引申而有"藏匿""隐蔽"之义。如《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俯首伏地,这种姿势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所以,"伏"又引申而有"屈服""顺服"之义。如,《尚书·汤诰》"罪人黜伏"蔡沈《书集传》说:"故夏桀窜亡而屈服。"又指佩服,信服。如《后汉书·廉范传》:"世伏其好义。"又指降服,制伏。如《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伏虎降龙,大闹天宫。"

古文献中,"伏"与"服"彼此常互用,有时甚至混用。"伏"与"服"除了读音相同之外,形义之间本无联系。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因为词义的引申发展而出现了交集,乃至于互用甚至混用。"服"字"服从""顺从"之义与"伏"字由"匍匐"或"俯伏"之义引申出的"屈服""顺服"之义就有交集,所以,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就认为"伏""服"二字同源,其语云:"古人伏地表示畏服、佩服。故畏服、佩服的'服'与'伏'同源。"在一些以"伏"或"服"构成的词语中,这两个字的互用甚至"混用"的情况就更为突出。如:"伏刑"亦写作"服刑";"服老"亦与作"伏老"。其他如:"服事",亦或与作"伏事";"服侍",亦写作"伏侍",等等。

农历把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为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关于这个"伏"字的具体含义,《广韵·屋韵》引《释名》的解释说:"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这是把"伏日"的"伏"解释为金气伏藏。把"伏日"的"伏"训为金气伏藏,甚牵强。有人认为从公历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中国酷暑难当,户外劳作较少,待在家里歇息时间较多,故伏字又引申为伏天。其实"伏日"的"伏"的命名,与古代社会的民俗密切相关。古代民间有祭祀的习俗,每年有两种大的祭祀:一种是腊祭,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因祭祀用腊肉,故称为"腊"。另一种祭祀叫"伏祭",在每年的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陆宗达先生引《周礼》称"伏祭"为"ࠠ�辜"加以证明,认为"ࠠ�"是"副"的异体字,"伏""副"古音相同,又引《说文解字》:"副,判也。"说明"副"是用刀剖开之义,也就是"杀"。再引湖北方言称宰杀牲口叫"副"作为佐证,现代湖北方言中,有称"杀猪"叫"副堵","杀鸡"叫"副鸡"的说法。陆宗达先生认为杀狗叫"伏","伏祭"要用杀狗作仪式。"伏"是因杀狗而得名。[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