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余燕生 |
---|
國防部常務次長 |
任期 1983年11月-1986年4月 |
個人資料 |
性別 男 |
軍事背景 |
生平
中華民國陸軍官校第18期戰車兵科、中華民國陸軍官校第18期戰車兵科及指揮參謀學校正規班第9期畢業。曾任裝甲兵學校校長。1983年11月至1986年4月,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將常務次長。2013年6月10日去世。
生於民國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世居安徽合肥,耕讀傳家,有薄田頃餘,家境小康。先祖汝奇,曾京試及第,父國楨,早歲攻讀於北京大學法政科,畢業後曾任署長、校長,秘書長、縣長等職,終因秉性清介,不尚時流,遂返故里執教於安徽大學,以娛餘年。余兄妹六人;長兄名魯習法律於北平朝陽大學,抗戰初期,激於義憤毅然從軍,轉戰浙贛前線,不幸於浙東戰役殉職。姊虹,擔任西北大學教授三十餘年,名列科技名人錄。吾母李氏系出廬南世家,持家教學嚴謹有方,至今余能讀書深入,臨事不苟,取與有度者,皆得力於慈母之教也。
五歲進入北平師大附小就讀,該校管教新穎,獲益良多,畢業後隨家返皖,升學安慶一中。
二十六年夏,抗戰爆發,日軍飛機四處肆虐,學校停課,省府於霍山流波 設立臨時中學,翌年局勢急轉,日軍迫近,學校被炸,師生死傷甚多,遂緊急遷湘,易名國立第八中學,流亡之餘,益感學業可貴,焚膏繼晷未敢稍懈。迄三十二年畢業。
簡歷
投考機械化學校
數年來身受國破家亡之痛,目擊家人及同胞生命財產毀滅之慘痛,國恨家仇,認定非投筆從戎無以報國雪恨,時適陸軍機械化學校(以下簡稱機校)前來招考學生,經錄取後,於三十年七月,到洪江寨頭機校戰車學生班第四期報到入伍。
陸軍機械化學校學之軍官教育主要有戰車學生隊、技術學生隊及學員隊。戰車學生隊;培養機械化部隊(當時有二百師、第五軍、裝甲兵團等),基層及中級幹部。技術學生隊;培養機械、車輛、火砲等製造修護人員,畢業後直升自動車工程學院,並授予學位。
由於機械化學校教育長徐庭瑤將軍曾赴歐美考察,體會世界建軍趨勢。回國後創始「一元兵論」,倡導國軍機械化(裝甲化),除大力訓練幹部外,並主張自力製造戰車。因此機校除重視學生素質外,對師資更特別重視。兵學教官均陸大、黃埔、講武堂畢業,皆軍中一時之選。 文職 教授皆留學國外,或曾任國立各大學教授者,名重一時。例如:項任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何緒纘(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碩士);蔣德壽(英國曼徹斯特工學院碩士);徐為石(英國利浦工學院碩士);歐陽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博士);鄒邦梁(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碩士)等等。校方對這批學者十分禮遇,在寨頭山上蓋西式洋房,每位教授分配一棟,待遇優渥,在當時「一滴油,一滴血」艱苦環境下,還提供專車給他們日常使用,在此狀況下,老師們感其知遇,教學認真自不待言。完成入伍教育,經分科測驗,我分到戰車學生隊第四期,學籍為中央軍校第十八期。
機校對理工學識的培養十分重視,除技術學生研習一般大學工學院課程外,戰車隊學生亦學習大一部分課程如微積分、高等物理等,以符合機械化建軍幹部需求。據此,學校教育設施力求完備,雖經數度播遷,教具仍日有增新;來源主係外購,以及部隊撥贈。教學用戰車有英製維克斯戰車、意製飛雅特戰車、俄製T-26等二十餘輛、特種車輛如牽引車、野行攀崖等車輛亦有數十種之多,供教練、演習、實習之用。並成立練習團,擔任教勤及當時裝甲部隊士官兵訓練及補充。教學場地除一般軍事訓練場地外,機械工程方面則專設有金工、模具、繪圖、設計等教室,及製造、金工、實習等工廠,供學生從事機械設計製造使用,當時曾研發一種集車、鉗、鉋、鑽、銑於一機,稱為萬能聯合機,廣為抗戰時後方各大學工廠所採用。學生求學訓練期間,每年需接受心理及智力測驗,以培養學生反應及創意,曾接受軍訓部來校測驗,學生素質評比為各兵科學生之冠。我等在校受訓近三年,於三十二年底畢業,獲得中央軍校戰車兵科第十八期學資,並授階陸軍裝甲兵科少尉,學生生涯至此暫告結束。
駐印軍及戰車訓練班
日軍南侵,進入緬甸,印度岌岌可危。英國透過盟軍總部,二度請求我國派兵援助,經中印緬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同意,派兵入印,建立新軍,以消滅印緬日軍,打通中印交通,準備全面反攻。中美達成協議成立駐印軍指揮機構,除步兵、砲兵外並有駐印戰車訓練班,選定印度藍伽為基地,由英國提供場地、營房及日常生活補給、美國提供軍事裝備、師資、醫療、康樂設施,採密集訓練方式,完成後即開赴前線作戰。
藍伽地臨印度比哈爾省,原是一戰俘營,幅員廣闊,方圓數百公里,地勢丘陵起伏,數小溪流貫其間,水清砂細,鐵公路遍達各處,部分地區尚有原始森林,蔥蔥鬱鬱。一般土地荒瘠,人跡罕見,實彈演習、射擊等各種訓練均少安全顧慮。地區中有磚造平房數處,其較大者編號為十九號之四及之五,為地區訓練、勤務、管理指揮部,其餘中、美、英軍駐地,均以帳篷為主,每營區數公里方圓,帳篷多屬英式熱帶型雙層蓬頂,雖天氣炎熱,仍不失涼爽舒適。
教學場所,大多為露天野地,帆布椅凳排列成行,伴以帳篷數頂,供器材堆放及教官休憩,視之甚為簡陋,然教具卻準備完善,從戰車、特種車輛、各型輸具、重兵器、火砲等應有盡有。學員人手一件,三人一車,一節課動輒出動百餘輛件操演。教官、助教要求嚴格精實,決不寬貸,參訓學員對美方之密集教育,為達訓練成效不計成本之氣魄,無不敬佩。以汽車駕駛訓練為例:當時中印公路將打通,全面反攻在即,軍用物資亟待由印度運赴國內,然輸具易得,駕駛難求。為解決此一問題,美訓處立即將原有駕駛學校擴充。除週日外,每天上下午各開駕訓一班,每班學生九十至一百二十人,教練卡車八百餘輛,巔峰時期,每月可訓練合格駕駛近兩千餘名,不數月即滿足運輸需求。
機校第一批赴印者是十七期戰車兵科畢業生、及少數自動車輛工程學院畢業生,約在百人上下。我十八期戰車科及部分軍官隊學員為第二批,人數較多。我等均搭車從洪江至昆明再轉搭飛機至印度汀江營房,換上英國所供應服裝,再由鐵路運抵藍伽接受訓練。
在藍伽時,我被分發至戰車第六營第一連。當時駐印軍成立了七個戰車營,戰一、二營已裝備訓練完成,赴前方作戰,戰績輝煌。戰三營已接裝備正整訓待發中。我等均在戰訓班接受戰術、駕駛、通訊、射擊、保養、叢林戰等訓練。每一項目訓期不一,長者十週,短者四至六週,最短者如叢林戰僅一週即完成。每完成一項訓練,美訓處都會發給合格證書。受訓時一般是在凌晨早餐後出發,到各自訓練學校受訓,一直到下午一至二時方返駐地午餐,餐後再訓練新兵,生活緊湊充滿希望。我因受訓時成績優異,留美訓處當教官,遂調戰七營。戰車第七營是幹部師資訓練營,營長是鮑薰南上校,其人治軍嚴謹,生活管理十分嚴格,為我藍伽駐軍之模範,戰七營之體驗對我日後治軍觀念影響甚深。
在藍伽約十個月訓練完成,接收裝備,部隊轉赴中印邊境,隨新一軍攻克密支那、八莫,與遠征軍在芒友會師,中印公路正式開通。我營凱旋歸國,臨時擔任軍運,並負搶運新一軍至南寧趕赴東北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