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佛手掌(学名:Glottiphyllum linguiforme (L.) N.E.Br.)是番杏科、舌叶花属多年生多浆肉质草本植物。植株低矮,近无主茎。叶簇生于叶基,呈抱茎状态,舌形,长约7.5厘米,宽约2.5厘米光滑,亮绿色,肉质,肥厚,半透明状,叶端略向外反转。花从叶丛中抽出,花径4-6厘米,花梗短,橙黄色或金黄色。花期秋、冬季。
原产于南非。中国有引种,各地有栽培。属亚热带干早地区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环境。畏高温,不耐寒,忌强阳光直射,耐千旱,怕积水。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 佛手掌为栽培普遍的小型室内盆栽[1]
形态特征
多年生多浆肉质草本植物。植株低矮,近无主茎。叶簇生于叶基,呈抱茎状态,舌形,长约7.5厘米,宽约2.5厘米光滑,亮绿色,肉质,肥厚,半透明状,叶端略向外反转。花从叶丛中抽出,花径4-6厘米,花梗短,橙黄色或金黄色。花期秋、冬季。
近种区别
矮宝绿(Glottiphyllum depressum (Haw.) N.E.Br.):又称匍地舌叶花,原产南非。单叶对生舌状叶,长10-12厘米,绿色,匍匐状横[2] 长宝绿(Glottiphyllum longum (Haw.) N.E.Br.):原产南非。叶舌状,长10-12厘米,绿色,光滑。花金黄色,花径7-10[3]
产地生境
原产于南非。中国有引种,各地有栽培。属亚热带干早地区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环境。畏高温,不耐寒,忌强阳光直射,耐千旱,怕积水。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
繁殖方法
分株:常用分株繁殖。早春可结合换盆换土进行分株。将母株从盆中倒出,去掉宿根土,直接切割成2~3个小丛株,分别上盆栽植。栽后放阴凉处,少浇水,保持盆土湿润偏千状态。经过15天左右恢复后再移至有阳光处,并且在长出新根后才能正常浇水。
扦插:常用叶插繁殖。春季萌芽生长前,用刀切取含2-3片叶的叶丛,经稍晾干后扦插在沙床或盆内素沙中,放在阴凉处,控制浇水,并且插前对沙进行消毒。一般扦插后30天左右生根。 播种:于4-5月进行。用细沙5份、园土3份、马粪2份配制床土。撒播,上覆细沙,控温22℃左右,8-10天出苗。在幼苗不拥挤的情况下,当长出3-4枚真叶时移人小花盆,放在荫蔽处,10-15天后渐见光。
栽培技术
栽植:春季栽植或换盆。大部分地区为盆栽室内越冬。盆栽宜采用腐叶土、园土、粗沙等份混合的培养土,并加入适量石灰质材料。栽后要置于背阴处放一段时间后再移至室外光照下培养。 光照与温度:生长期适宜放在半阴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适宜温度18-22℃,超过30℃时生长缓慢,进入半休眠状态。夏季炎热时要遮荫,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兔强阳光直射。冬季应人温室,放在向阳处,温度保持10℃以上,最低不能低于8℃。
浇水与施肥:春、秋季正值生长旺期,应注意浇水,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过湿、积水,浇水应掌握“干透浇透”的原则。夏季炎热,温度高,植株处于半休眠状态,应控制浇水,盆土宜保持干燥。否则,高温过湿容易引起烂根。冬季要减少浇水,停止施肥。生长期每月可施1-2次稀薄液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使叶片肥厚ε春季开花期,要增加浇水量,并增施含磷、钾的肥料。
病虫防治
最常见的是萎蔫病,病菌从根颈部侵亼后,扩展至全株。病部初呈黄褐色至褐色,后根颈部起皱变软,地上部分全面菱蔫干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防治方法是尽量减少伤口,必要时可于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根颈部。佛于掌的叶片出现腐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盆土过湿夏季高温季节,如果盆土中水分过多,加上空气湿度大,而此时植株已进入半休眠状态,吸收水分的功能较差,因而易招致叶片腐烂。应适当遮荫,为其创造一个通风良好、凉爽半阴的环境,使其能安全过夏
- 施肥失误如它在秋季生长旺盛,则氮肥不宜过多,否则易导致植物徒长和烂叶,应强调氮、磷、钾三要素的均衡供应。另外,浇施有机肥时,不要将肥液溅落于叶片上,以免引起病斑和腐烂。
- 叶片破损在栽培养护过程中,如果叶片岀现人为破损或虫咬损伤脏水或病菌易乘虚而入,引起伤口处腐烂,所以应尽量避免叶片出现伤口。
主要价值
佛手掌植株小巧玲珑,舌状形的肉质叶光滑,肥厚,嫩绿而有光泽,宛如翡翠。花大、金黄色,并且紧贴叶面开放,黄绿相衬,格外醒目诱人。常陈设在室内书桌、几案上观[4]
参考文献
- ↑ | llifle,引用日期2020-04-16
- ↑ [何松林等编著,仙人掌类及多浆植物,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07,第140-142页]
- ↑ | theplantlis,引用日期2020-04-18
- ↑ [何松林等编著,仙人掌类及多浆植物,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07,第140-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