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倒刺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倒刺鲃
dao ci ba

中文学名:倒刺鲃

拉丁学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门:脊索动物门

属:倒刺鲃属

体稍侧扁。头较小,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颌须长大于眼径,吻须稍短。背鳍硬刺粗壮,具弱锯齿,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向前有一埋于皮内的平卧倒刺。 中下层鱼类。常栖于江河上游,尤喜居深水潭。食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4~6月产卵。常见个体1kg上下最大15kg个体大,生长快,肉味佳,为南方山区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和红河等水系 。[1]

简介

倒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sinensis。别名绢鱼、火绢,生长在从化流溪河水库中。肉质爽、脆,口感特别鲜甜,没有泥腥味。该鱼烹煮时不用去鳞,鳞片可食兼用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甘醇,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有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食性杂等许多优良特点。经济营养价值: 肉质细嫩、味美,可口,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7.3克,脂肪5.1克,钙、磷、铁的含量也较高。

特征特性

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 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是底层鱼类。冬季,倒刺鲃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渔民称这种现象为"七上八下",即农历七月以前是由干流进人支流的时期,八月以后是由支流退到干流的时期。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河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幼鱼则以甲壳动物为食。一年之中以3、4月份和9月份摄食强度最大,一般肠管充塞度均为4~5级,生殖季节也继续摄食,但摄食强度减弱,肠管充塞度都在4级以下。

视频

锯齿倒刺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