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何实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史·何实传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何实,字诚卿,其先北京人。曾祖抟霄雄于赀,好施与,乡里以善人称。实少孤,依叔父居。及长,通诸国译语,骁勇善骑射,倜傥不羁。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岁乙亥,中原盗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遣使纳款于太祖。寻以叛伏诛。鲸弟致初以叛谋于实,实厉声叱曰:“天之历数在朔方,汝等恣为不轨,徒自毙耳!”乃籍户口一万,募兵三千,丙子春,归。
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拊髀①欣跃,大加称赏,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一,命从木华黎选充前锋。时张致复据锦州,实与贼遇于神水县,挺身陷阵,殊死战,杀三百余人,获战马兵械甚众。木华黎奏赐鞍马弓矢以励之。以功为帐前军马都弹压。
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武仙叛,据邢。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党遁去。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军中肃然,士民按堵②。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丁酉,太宗数召入见,实贡金币纹绮三篚。次陵州,遇寇,实与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是日,赐坐,与论军中故事,良久,曰:“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以征行元帅,后当重任。”实叩头谢曰:“小臣从事锋镝二十余年,身被十余枪,右臂不能举,已为废人矣。愿辞监军之职,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岁献织币,优游以终其身,于臣足矣。”帝默然不悦,令射以观其强弱,实不能射。命入宿卫,密使人觇之,实臂果不能举。固辞十余,始可其奏。遂锡宴,取金符亲赐之,授以汉字宣命③,充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④,子孙世其爵。
丁巳,卒于博。(《元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译文
何实,字诚卿,他的祖先是北京人。曾祖何抟霄在资财方面很雄厚,喜欢施舍赐予,乡里人用“善人”这一名号称呼(他)。何实小时候成了孤儿,依靠叔父生活。等到长大后,通晓各国语言,骁勇善于骑射,倜傥不羁。远近的人,仰慕他的雄才大略,都真心归附他。
乙亥年,中原乱军四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派遣使者向太祖表示降服,不久因为叛逆被处死。张鲸的弟弟张致当初把起兵的想法和张实商量,张实厉声呵叱他说:“上天显示的继承帝位的次序轮到了北方,你们这些人恣意地做不合法度的事,只是自寻死路罢了!”于是登记好一万户人口,招募三千士兵,在丙子年的春天前归顺。
大将军木华黎和(他)讨论军事,(他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木华黎)用手拍打着大腿,十分高兴激动,对何实十分欣赏,于是把他引见给了太祖,(何实)献上了治理军队和百姓的方法。太祖很高兴,赐给(他)一套(把)宝剑,命令(他)跟从木华黎担任前锋。当时张致再次占据了锦州,何实在神水县与敌军相遇,他奋身而起,冲入敌人的阵地,拼死作战,杀了三百多名敌人,缴获了众多的战马武器,木华黎上奏赐给他鞍马弓箭鼓励他。因为有功劳,(何实)担任了帐前军马都弹压一职。
癸未年,木华黎死了,他的儿子孛鲁继承了他的职位。武仙叛乱了,占据了邢地。何实率领五千士兵包围邢地,士兵们树起云梯。(何实)身先士卒,登上城墙,手持长矛猛冲敌军。城池被攻破,武仙逃跑。何实追逐逃跑的敌军追了四十里,打垮了敌人。当晚,武仙的同伙都逃跑了。何实下令,胆敢擅自抢夺百姓财物的人将被问斩。军中秩序良好,百姓生活安定。孛鲁命令(他)在邢地戍边,(何实)多实施良好的政令,邢地的百姓像敬重神明一样敬重(他)。
丁酉年,太宗多次召他入京,何实进贡了三筐金币绸缎。(何实)在陵州停留的时候,遇上盗贼,何实和手下射击他们,击毙了二十多人,俘虏了十几个人。在幄殿朝见皇上,皇上很高兴,问(他)遇到盗贼的原因,命令所俘虏的盗贼不要杀掉,仍然把(他们)赏给何实。
当天,(皇上)赐坐,跟他谈论军中的旧事,很久之后,(皇上)说:“考虑到你效力很多年了,我想把征行元帅的职务交给你,以后还要担当重任。”何实叩头谢恩说:“小臣我参军打仗二十多年了,身体遭受了十多处的枪伤,右臂不能上举,已经成为废人了。
希望辞去监军的职务,有幸得到元佩金符,督率治理工匠,每年向朝廷进献布匹钱币,悠闲地过完自己这一生,对于我说就足够了。”皇上沉默不高兴,命令他射箭,来察看他身体的强弱,何实不能射箭。(皇上)命令(他)在宫中担任警卫,暗中派人偷偷观察他,何实的手臂确实不能上举。(何实)坚决地推辞了十几次,(皇上)才同意了他的奏请。于是赐宴,取金符亲自赏赐给他,把用汉字写成的皇帝的诏命交付给他,(让他)担任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子孙世袭这个爵位。 丁巳年,(何实)在博地去世。[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