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李進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李進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李進,保定曲陽人。幼隸軍籍,初從萬戶張柔屯杞之三叉口,時荊山之西九十里日龍岡者,宋境也。歲庚戌春,張柔引兵築堡岡上。會淮水泛漲,宋以舟師卒至,主帥察罕率軍逆戰,進以兵十五人栽一舟,轉斗十餘里,奪一巨艦,遂以功升百戶。戊午,憲宗西征,丞相史天澤時為河南經略大使,選諸道兵之驍勇者從,遂命進為總把。
是年秋九月,道由陳倉入興元,度米倉關,其地荒塞不通,進伐木開道七百餘里。冬十一月,至定遠七十關,其關上下皆築連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環堡東流。天澤命進往關下說降之,不從。進潛視間道,歸白天澤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澤遣進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備,攻之,脫門樞而入者二十人。
守門者覺,拔刀拒之,進被傷,不以為病。夜將旦,進遂得其堡,守之,關路始通,諸軍盡度。進以功受上賞。己未春二月,天澤兵至行在所,圍合州釣魚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師來援,始大戰三槽山西。帝立馬東山,擁兵二萬,夾江而陣,天澤乃號令於眾曰:「聽吾鼓,視吾旗,無少怠也。」
頃之聞鼓聲視其旗東指諸軍遂鼓譟而入兵一交宋前鋒潰走戰艦繼亂順流縱擊死者不可勝計。帝指顧謂諸將曰:「白旗下服紅半臂突而前者,誰也?」天澤以進對,賞錦衣、名馬。八月,又戰浮圖關,前後凡五戰,皆以功受上賞。世祖即位,入為侍衛親軍。中統二年,宣授總把,賜銀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篤娃等領軍至洪水山,進與力戰,眾寡不敵,軍潰,進被擒。從至摻八里,遁還。二十五年,授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僉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萬戶。元貞元年春,卒。(選自《元史•李進傳》,有刪改)
譯文
李進,保定曲陽人。年幼時隸屬軍籍,起初跟隨萬戶張柔駐紮在杞地的三叉口,當時荊山的西面九十里有一個叫龍岡的地方,屬於南宋的轄地。庚戌年春天,張柔率兵在龍岡上修築堡壘。正遇上淮河漲水,南宋水軍突然來戰,主帥察罕率軍隊迎擊,李進領兵十五人乘坐一條小船,與敵軍輾轉作戰十餘里,奪下了敵軍一條大戰船,李進於是因為戰功升任百戶。戊午年,元憲宗西征,丞相史天澤當時擔任河南經略大使,要從各道軍隊中挑選驍勇的士兵跟隨自己,於是任命李進為總把。這一年秋天九月,軍隊經由陳倉進入興元,經過米倉關,那地方荒涼閉塞、道路不通,李進砍伐樹木開闢了七百餘里路。
冬天十一月,到達定遠七十關,這個關上下皆修築了相互通連的堡壘,宋軍派五百士兵守衛這個關隘,巴渠江水環繞着堡壘向東流去。史天澤命令李進前往關下鄧說、招降他們,守關的士兵不接受勸降。李進悄悄察看小路,回來後稟告史天澤說:「敵軍的堡壘能夠攻下。」當天夜裡二更時分,史天澤派遣李進率領七十名勇士,趁守關的士兵沒有防備,進攻七十關,有二十名勇士卸掉門樞而潛入。守門的人發現了,便拔出刀來抵抗,李進因此受傷,卻不把它當回事。天將亮的時候,李進等人終於攻下了那個堡壘,並堅守堡壘,入關的道路這才暢通,各路軍隊全部通過了關口。李進因為這個功勞獲得上等獎賞。
己未春天二月,史天澤率軍來到皇帝駐紮的地方,圍困了合州的釣魚山寨。夏天五月,宋軍從嘉陵江派水師來救援,雙方開始在三槽山西部大戰。皇帝立馬東山,擁兵二萬,夾江擺開陣勢,史天澤就對全軍將士發布號令說:「聽從我的鼓聲,看我的旗子,不要有絲毫的懈怠。」不久,聽到鼓聲,看到旗子指向東面,各路軍隊於是大喊沖入敵陣。雙方士兵剛一交戰,宋軍的前鋒部隊就潰散逃跑,戰艦繼而混亂,史天澤的部隊便順着水流縱深攻擊敵軍,宋軍死亡的人數也數不清。皇帝指着(李進)回頭對眾將領說:「那個在白色軍旗下面穿着紅色短袖衫沖在前面的人,是誰?」史天澤回答是李進,皇上就賞賜李進錦衣與名馬。
八月,又在浮圖關作戰,前後共五場戰鬥,李進都因為立功而受到上等獎賞。元世祖即位,李進進入宮中擔任皇帝的侍衛親軍。中統二年,朝廷宣布授予李進總把一職,並賜予銀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篤娃等率領軍隊到達洪水山,李進與敵軍竭力作戰,敵我力量懸殊無法取勝,軍隊潰敗,李進被俘。李進跟隨敵軍行至摻入里,逃了回來。二十五年,李進被授予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僉事。第二年,改任左翼屯田萬戶。元貞元年春去世。[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