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阔里吉思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史·阔里吉思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阔里吉思,性勇毅,习武事,尤笃于儒术,筑万卷堂于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靡不该贯。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继尚爱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阔里吉思曰:“当署得风,天赞我也。”策马赴战,骑士随之,大杀其众,也不干以数骑遁去。阔里吉思身中三矢,断其发。凯还,诏賜黄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
成宗即位,封高唐王。西北不安,请于帝,愿往平之,再三请,帝乃许。及行,且誓曰:“若不平定西北,吾马首不南。”大德元年夏,遇敌于伯牙思之地,众谓当俟大军毕至,与战未晚,阔里吉思曰:“大丈夫报国,而待人耶!”即整众鼓躁以进,大敗之,擒其将卒百数以献。诏賜世祖所服貂袭、宝鞍,及缯锦七百、介胄、戈戟、弓矢等物。 二年秋,诸王将帅共议防边,咸曰:“敌往岁不冬出,且可休兵于境。”阔里吉思曰:“不然,今秋候骑来者甚少,所谓鸷鸟将击,必匿其形,备不可缓也。”众不以为然,阔里吉思独严兵以待之。
是冬,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敌诱使降,惟正言不屈,又欲以女妻之,阔里吉思毅然田:“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敌不敢逼。帝尝遣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敌境,见于人众中,阔里吉思一见辄问两宫安否,次问嗣子何如,言未毕,左右即引其去。明日,遣使者还,不复再见,竞不屈死焉。 (节选自《元史•阔里吉思传》)
译文
阔里吉思,性格勇猛刚毅,学习军事。尤其专心学习儒家学说。在自己的住宅内建造万卷堂,每天与文人学士讨论经书史籍,性命气理、阴阳、术教,没有不精通的。他娶了忽答的迷失公主,又续娶爱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变.阔里吉思率领一千多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十天就追上了他们。当时正是暑热天气,将要交战时,北风大起.手下的人请求等风过之后再战.阔里吉思说:“正值暑热天气,刮起大风.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于是策马投入战斗.骑兵们跟随在后.重创敌军,也不干带着几个骑兵逃跑了。阔里吉思身中三箭,.头发也被砍断了。胜利归来,诏令赐给他黄金三斤、白银一千五百斤。
成宗即皇帝位,封阔里吉思为高唐王。西北地区不安定,他向皇帝请求,愿意前去平定,经过再三请求,皇帝才允许。将要出发时,他发誓说:“如果不平定西北,我的坐骑马首不会向南。”大德元年夏天,在伯牙思一带遇到敌人,大家都说应该等到大军都到齐了,再与敌人交战也不晚。阔里吉思说:“大丈夫报效国家,怎能等待别人呢!”立即整埋队伍击鼓进军,大敗了敌人,擒获敌人将领士兵一百多人,进献给皇上。皇帝诏令赏賜给他世祖穿过的貂袭,用过的宝鞍,以及丝绸锦缎七百匹、铠甲、戈戟、弓蓊等物。
大德二年秋天,诸王和将帅们共同商议防御边疆的事务,都说:“敌人往年冬天不出来,暂时可以在边境上修整士兵。”阔里吉思说:“不对.今年秋天巡逻侦察的骑兵来得很少,这就是所说的猛禽将要出去,一定会藏匿它的形影,防备不能放松。”大家以为然,只阔里吉思严阵以待,这年冬天,敌兵果然大批到达。阔里吉思和他们交战.三战三捷.阔里吉思乘胜追去.深入危险地段,后援骑兵不能及时赶到,他的战马摔倒而陷入敌阵.于是被敌人捕去。敌人引诱他投降.他严正表示绝不屈服。敌人又想把-个姑娘嫁給他。
阔里吉思坚定地说:“我是皇帝的女婿,没有皇帝皇后当面下命令,怎么可以再娶呢!”敌人不敢再逼迫他。皇帝曾派遣他的家臣阿昔思特地出使到敌人境内,在众人之中见到了他,阔里吉思一见到他就问自己儿子情况如何,话还没有说完,周围的人就把他带走了。第二天,敌人把使者送回去,就没有再见到他,阔里吉思最后不屈而死。[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