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的艺术:光在陈列中的应用与研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光在陈列中的应用与研究

光是及普通的,普通到往往忽略它的存在;光学是异常深奥的,深奥到无穷。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师不大可能成为光学研究者,但随着光学研究的发展,随着高科技带来的对光的愈来愈自由的认识与把握、创造与应用,陈列设计者有了愈来愈大的创造空间,有了发挥想象与才能的无限可能。 本书应该是中国博物馆界第一部关于光在陈列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的专著。这样的专著由陈同乐写出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多年以来一直埋头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格外醉心于光在陈列艺术中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他为主力的南京博物院的陈列广受好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光影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不只是人工光,还有自然光本来就很精美的文物置身于这样的境界,愈发美轮美奂。没有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坚持不懈的追求探索,是很难写出包括了光与美学、光与陈列、光与文物保护内容的专著来的。

基本内容

书名:光的艺术:光在陈列中的应用与研究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数:209页

开本:16, 0开

定价:320.00

作者:陈同乐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501020175

品牌:文物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简介

陈同乐,江苏苏州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之后一直从事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研究和工作。曾主持设计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甘肃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大型陈列展览。设计作品曾获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最佳形式设计奖。现为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常委、中国历史博物馆艺术顾问、《陈列艺术》杂志执行编辑。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光与美学

1.1光的基础知识

1.1.1光的基本特性

1.1.2光的颜色

1.1.3光的混合

1.1.4光源

1.2光与审美信息

1.2.1信息、审美信息与光的信息

1 1212光的审美信息传播

1.3光与审美思维

1.3.1光线的象征性

1.3.2光的表情与情感

1.3.3亮度与形状本身

1.3.4光和影的暗示

1.4照明美学

第二章 光与陈列

2.1概论

2.2光的现象、应用与陈列

2.2.1光在陈列中的作用

2 2.2光与陈列形式

2.2.3光的透视现象

2 2.4光与材料质感

2.3陈列艺术中的光与色

2.3.1颜色的形成

2.3.2光源的颜色

2.3 3物体色

2 3.4色彩表情

2 3.5色彩感受

2.3.6亮度比

2.4陈列光环境与照明

2.4.1陈列灯光环境对照明的要求

2.4.2陈列照明的设计要素

2.4.3采光照明设计

2.4.4光源与陈列

2.4.5陈列的视觉条件

2.5陈列站名的质量控制

2.5.1概论

2.5.2亮度分布

2.5.3眩光

2.6陈列环境照明设计

2.6.1光与陈列空间

2.6.2陈列空间序厅的光

2.6.3陈列室的光

2.6.4陈列展品与光

2.6.5局部照明的应用

2.6.6重点照明设计

2.7控制系统应用设计

2.7.1控制系统应用设计

2.8光与人体工程学

2.8.1人的视觉特征

2.8.2光与视知觉

2.8.3光与感情

2.9照明标准与陈列环境

2.9.1眩光要求

2.912色温要求

2.9.3照度要求

2.9.4照度推荐值

第三章 光与文物保护

3.1概论

3.2光、科学与文物保护

3.2.1光辐射

3.2.2光谱与光的能量

3.2.3光与热能

3.2.4光的反射

3.3文物使用过程中的防光问题

3.3.1紫外线辐射的来源

3.3.2紫外线和可见光辐射引起的损坏

3.3.3紫外线的防护

3.3.4可见光的控制

3.3.5空间与灯光产生的热能控制

3.4采光与文物保护

3.4.1光线的散射

3.4.2窗户的处理

3.4.3光线照射陈列品的角度

3.4.4光线的位置和观测方式

序言

陈列艺术中的质感、美感以及环境气氛的调节,光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怍用。光不仅是亮度和色彩的表达,在陈列中更重要的在于能体现情绪和尊受,在于引导人们去体会和加强陈列内容中所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并让人产土愉悦和引起遐想。但光在文物陈刮展览中的应用又是受到限制的,要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要求求正确运用。

《光与陈列艺术》,是陈同乐先主二十余年在南京博物院从事陈列艺术设计和研究的实践总结,是对文物陈列艺术的理论思考,是结合展览与文物保护的科研成果。公众服务与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二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或可称其为两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公众服务的最好方式,而将展览中的陈列艺术设计过程中的点滴心得作系统的归纳、思考,将其上升为研究成果,这又是更高的要求。[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