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免疫缺損是指腫瘤患者因為疾病或者經手術、放化療等理化因素刺激,致使機體免疫活性細胞代謝異常,造成免疫功能降低或者喪失,使機體反覆感染,腫瘤難以治癒。
基本內容
主要臨床表現
1、 新發腫瘤患者,病情發展迅速;
由於嚴重的免疫缺損,造成患者營養吸收差,消耗大,身體虛弱,一旦確診,病情發展快,難以承受一系列正規治療。
2、患者術後體質極度虛弱,傷口癒合難,出現各種併發症;
由於免疫功能缺損,使腫瘤切除手術病人的自身修復功能減弱,加之手術病人的營養元素供給及吸收不足,難以滿足傷口癒合的需要,所以導致傷口癒合困難,更容易出現感染等各種併發症。
3、放化療患者毒副反應嚴重,難以完成全部治療;
l 由於人體對放化療藥物有較強敏感性,因此大多數病人都存在放化療後噁心、嘔吐等現象,使患者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l 放化療會造成人體內的免疫監視細胞數量大量減少,機體內環境失衡,抵抗力大幅度降低,導致病人更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襲。
4、康復期患者出現轉移、復發;
患者不注意日常保健和鍛煉,導致免疫功能長期得不到恢復,免疫缺損現象長期存在,體內殘餘腫瘤細胞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後導致腫塊復發或其他臟器轉移。
5、晚期患者惡液質,生活質量差;
如果免疫缺損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和控制,使患者免疫缺損更加嚴重,從而導致患者極度消瘦,疼痛加重,各臟器功能逐漸衰竭,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
人體免疫缺陷病毒
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1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人類免疫缺陷病毒I型(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2型(感染)在2B類致癌物清單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並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於表面,並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衣殼在電鏡下呈高電子密度。衣殼內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組、酶(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來自宿主細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為逆轉錄的引物)。[2] 作者:艾就一個滋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660595/answer/7828642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