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湘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全州湘山寺,位於湘山寺腳下,系宋淳祐年間為安葬全真大師肉身所建,其時香火甚旺,北宋徽宗游南嶽時前來頂禮膜拜,南宋高宗欽賜名為「妙明塔」,系廣西最古之寺塔。
原文
位於廣西桂林市全州縣城內西隅湘山之麓,素有「興唐顯宋」之美譽,「楚南第一名剎」之雅稱,系公元756年唐代高僧無量壽佛創建。宋朝4位皇帝先後5次加封,宋徽宗親臨膜拜;清初著名畫家石濤曾住寺為僧21年,留有石刻花圖;清朝康熙皇帝御筆親題崖刻「壽世慈蔭」。寺中還有飛來石,洗缽泉、妙明塔、壽佛殿、圓通寶殿、放生池動物石雕群等景觀。鼎盛時期寺內建築面積達18000平方米。湘山寺作為廣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着眾多海內外遊客前來膜拜、遊覽,特別是三大佛教節日、更是人山人海,絡繹不絕。
湘山寺始建於唐至德元年(756年),初名「淨土院」,杭州徑山得道高僧全真和尚為該寺開山祖師。昔日湘山寺占地2平方公里,有過48殿、108房的興盛場面。該寺歷唐、宋、明、清、民國,到今已有1250多年,期間雖經多次修葺,但至明清之際漸衰,後屢遭兵燹戰禍。特別是1943年日寇轟炸和1944年日軍侵占後,毀寺殘佛,湘山寺遭劫最甚,僅剩十餘間寮房和妙明塔。再經文革浩劫,僅存依石雕成的鳥獸蟲魚等藝術品,以及高達七層、銅葫蘆頂的「妙明塔」。改革開放以後宗教政策逐步落實,1986年-1988年由政府組織、懷善法師設計施工,重建無量壽佛殿、放生池、圓通殿和三棟寮房,新雕無量壽佛像一尊,觀音像三尊,圓通菩薩25尊,文殊,普賢菩薩像各一尊,千年古剎至此煥然一新,法燈續燃。 山頂有飛來石,傳為自須彌山飛來。東有洗缽岩和轉身岩等勝跡。四周峰林蓊鬱,岩洞幽深。立於寺前,可一覽全州城風光無餘。
湘山寺歷史上在湘桂地區影響甚大,歷代皇朝王公對該寺院也極為重視,僅宋代就有敕賜文牒五道。宋天子御封全真和尚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全真現世壽160餘歲,有異行,屢現阿彌陀佛,傳為阿陀佛應化。該寺屢有高僧出世,如臨濟宗第六代祖師慈明楚元和尚、清代畫僧石濤等均出家剃度於此。宋高宗景德年間改「淨土院」為「湘山名剎」至今,朝廷敕封其為「楚南第一叢林」。清康熙皇帝有親筆御書「壽世慈陰」靳刻於寺後石壁。明萬曆年間改湘山寺所在的清湘縣為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冠以州名之首。以出家人之號冠地名在中國地名史寶屬罕見,足見全真大師和湘山寺在當時文化地位之高。
位於湘山寺腳下,系宋淳祐年間為安葬全真大師肉身所建,其時香火甚旺,北宋徽宗游南嶽時前來頂禮膜拜,南宋高宗欽賜名為「妙明塔」,系廣西最古之寺塔。 妙明塔為七級浮圖,高26米,底層直徑6.8米,結構奇特,巍峨壯觀。它外八方,內六方,中空,壁道回曲,螺旋而上。內在歷代碑刻二十餘幅;塔頂呈葫蘆狀,懸有銅鈴數十個;風拂鈴響,悅盪虛空;憑欄遠眺,清風羽、玉華山、三江水及古城新貌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哉。妙明塔周轉秀地堪稱「藝術寶庫」,設有歷代摩崖石刻、詩詞、芳蘭石碑等數十塊,尤其著名有清代石濤和尚的石刻蘭花,康熙御筆親題「壽世慈陰」,與當代全州文橋籍人任純道教授題辭「妙明塔」交相輝映,崖壁生輝,吸引中外香港睹而忘歸,嘆為觀止。妙明塔歷經千餘載,仍雄立楚南。登塔觀光,已為中外遊客一大樂事。湘山寺現存佛教文物有各類石刻,觀音像、妙明塔等;另外還有著名的自然遺產「洗體岩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