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全球首個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全球首個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藥物-伊布替尼(億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以下簡稱CLL/SLL)是一種惡性血液病[1],中老年發病多見,以淋巴細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臟和淋巴結聚集為特徵。該疾病是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成人白血病類型,每年發病率為4/100,000, 在亞洲人群中該疾病相對較少見,年齡校正的年度發病率低於0.5/100,000。CLL/SLL的臨床表現、病理特徵、分子和細胞遺傳特徵在中國與西方相同。
對於需要治療的、年輕或體質較好的CLL/SLL患者,化學免疫治療(CIT)是標準的治療方案;但是老年患者以及出現合併症的患者常常無法耐受。與一線治療相比,復發/難治性患者的預後更差。有17p13.1染色體缺失(del 17p)的患者,或者經含嘌呤類似物方案治療後無法獲得緩解或短期緩解的患者,接受現有的標準治療後,往往療效較差。中國的該部分患者治療選擇有限,迫切需要有新的有效的治療手段。
MCL
套細胞淋巴瘤(以下簡稱MCL)是一種罕見的、不可治癒的B細胞惡性疾病,它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種亞型。MCL在全世界的發病率估計低於1/100,000,在歐盟為0.45/100,000,在美國為0.51-0.55/100,000。在中國,MCL的發生率約為每年1,000例新增病例,占所有新增NHL病例的6%左右。
在復發/難治性MCL的臨床治療中,迄今為止我國只有硼替佐米一種藥物獲批。對於接受硼替佐米治療後發生疾病進展的MCL患者,目前尚無確定的治療方案,存在尚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WM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以下簡稱WM)是一種B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以淋巴漿細胞浸潤骨髓同時伴血清出現單克隆性免疫球蛋白M(IgM)為特點。WM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系統定義的非霍奇金B細胞淋巴瘤(NHL)類別的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亞型,病程惰性。
WM是一種孤兒藥適應症,占血液惡性腫瘤的1-2%。WM的總發病率百萬分之三/年,每年在美國(US)確診約1500例新病例,但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相應的流行病學[2]數據。
目前在中國,WM患者最常接受的是利妥昔單抗單藥治療或與化療聯合治療。這些治療方案已經顯示出一定效果,但目前WM仍被認為無法治癒,且並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用於復發性WM的治療方案在二線和三線治療中顯示的無進展生存期僅為16-24個月。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能提供長期疾病控制同時減少毒性。
伊布替尼是一種口服、強效、小分子BTK抑制劑。該品種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授予突破性治療認定,在美國於2013年11月首次獲得復發/難治性MCL適應症的上市批准,並於2014年2月獲得復發/難治性CLL適應症的上市批准。本品被歐洲藥品管理局認定為孤兒藥,並於2014年10月在歐洲批准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MCL患者和既往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CLL/SLL患者。目前已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上市批准。基於伊布替尼膠囊顯著的臨床效果,CLL/SLL和MCL適應症在中國納入優先審評和特殊審批程序,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於2017年8月批准本品加速上市。2018年本品初治CLL和WM適應症先後納入優先審評程序並獲得加速批准。伊布替尼是首款在中國獲批上市治療CLL/SLL,MCL和WM的BTK抑制劑.
CLL/SLL
試驗PCYC-1102-CA是一項開放性、多中心Ib/II期試驗,共入組48例復發/難治性CLL患者接受每天420 mg的給藥方式,獨立審查委員會根據修訂版國際工作組CLL標準評估總體緩解率(ORR) 和療效持續時間(DOR)。結果顯示,ORR為58.3%(95% CI:43.2%,72.4%),均為部分緩解。DOR的範圍為5.6至24.2+個月,到研究臨床截止日期,伊布替尼組尚未達到中位DOR。
試驗PCI-32765CLL3002是在亞太區域開展的一項在復發/難治性CLL/SLL患者中比較伊布替尼與利妥昔單抗的隨機、多中心、開放性、III期研究。共計入組160例患者,其中131例患者來自中國,主要研究終點為研究者判斷的PFS。結果顯示伊布替尼組死亡或進展風險降低了約80% (HR=0.197,95%CI:0.107,0.364)。ORR在伊布替尼組顯著提高,達到45.3%,而利妥昔單抗組為5.6%。研究PCI-32765CLL3002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與研究PCYC-1112-CA一致。
對亞太研究PCI-32765CLL3002中20例復發或難治性CLL或SLL中國受試者的藥代動力學特性進行了評估。中國受試者的PK特徵與其他人群相似。
參考文獻
- ↑ 惡性血液病能活十年嗎? ,搜狐,2022-04-24
- ↑ 流行病學為何如此重要?,搜狐,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