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六月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月霜为菊科艾属植物奇蒿,常绿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丛生,细硬,节间短。叶对生或3枚轮生,密集,狭披针形,长0.5~2厘米,宽0.1~0.2厘米。

六月霜Monochasma sauatieri Franch

别名:广东土牛膝千层楼千层矮奇蒿、刘寄奴南刘寄奴千粒米金寄奴乌藤菜珍珠蒿九里光野马兰头化食丹白花尾苦婆菜细白花草黑补标黑艾

分类:多年生草本花卉

科属: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菊科 艾属

盛花期:夏季

六月霜的形态特征

组织构造

六月霜为菊科艾属植物奇蒿,常绿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丛生,细硬,节间短。

茎,表皮为一列扁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表面观呈长条状多角形。其上有由2~8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皮层由5~7层卵圆形薄壁细胞组成。茎的横切面环列大小不等的维管束,由木质部、韧皮部、韧皮纤维组成。木质部多见螺纹导管,少见网纹,具缘纹孔,直径5~8μm ,木化。纤维成束,淡黄色,两端较尖,大小不等,长15~498μm,直径9~16μm,有的具单斜纹孔,木化。髓由类多角形细胞组成,木化。

六月霜的带花全草,其生药性状为:茎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2~4m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纵条纹。质硬而脆,折断面黄白色,边缘有纤维露面,中央有疏松的髓。

叶互生,多干枯皱缩或脱落,展平后呈短圆状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短柄,不分裂,顶端渐尖,边缘有密锯齿,叶表面暗绿色,背面灰绿色,均密被白毛,质脆,易破碎。枝梢生黄色小花,密集成穗状花序。气微芳香,味淡。

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较少。类圆形或长圆形,长11~13μm,直径7~9μm,不定式和不等式。非腺毛较少,由2~6个细胞组成,长7~97μm,直径4~11μm。栅栏细胞一列,海绵细胞3~5层均含草酸钙簇晶,直径4~15μm,叶脉处上下表皮下方有3~4层厚角细胞。维管束外韧型,由木质部、韧皮部及中柱鞘纤维组成。下表皮形状与上表皮相似,但气孔与非腺毛较多。

六月霜的花淡红色,单生叶腋,苞片2枚,花萼4裂,钟状,花冠唇形,5裂,雄蕊4枚,2强,子房上位,2室。

花,花粉粒类球形,具三个萌发孔,表面具刺疣,花瓣表面观表皮细胞为长 条形或长条状多角形,边缘具有非腺毛,由2~5个细胞组成。卷片表皮细胞呈长条形或长条状多角形,有气孔分布。

六月霜的花期花7~9月。

六月霜的蒴果,长圆形,先端尖锐,具纵沟。

六月霜的果期8~10月。

六月霜的生态习性

六月霜多生长在山坡林边、灌丛下及荒山草地。

=六月霜的分布区域

六月霜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1]

六月霜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药用价值

中药属性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黄酮苷、酚类、氨基酸等。全草入药,东南各省称“刘寄奴”或称“南刘寄奴”,有活血、通经、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消食之效,民间用于治疗肠、胃及妇疾患,亦用于治血丝虫病,还可代茶泡饮作清凉解热药。

  1.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2. 性味归经:辛、苦,平。
  3.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活血行瘀,通经止痛。用于中暑,头痛,肠炎,痢疾,经闭腹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乳腺炎。
  4.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敷患处。
  5. 注意:孕妇忌服。
  6.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理属性

  1. 功用主治:性味归经:苦。温,归心、肝、脾经
  2. 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3.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用药禁忌

  1. 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2. 《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3. 《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常用选方

  1. 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15克,煎酒服。(《卫生易简方》)
  2. 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疞痛,壮热憎寒。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50克,当归(切,焙)、鬼箭羽各100克,桃仁(去皮、尖、双仁,炒)7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20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3. 治产后百病血运:刘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25克,先以水二盏,入药煎至一盏,再入酒一盏,再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4. 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50克。上三味细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千金方》)
  5. 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本事方》刘寄奴散)
  6. 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圣惠方》)
  7. 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本事方》)
  8. 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9. 治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10. 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10克。(《濒湖集简方》)
  11. 治毒蛇咬伤:刘寄奴15,天胡妥30,青木香15。水、酒煎服。方中刘寄奴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江西民间草药》)
  12. 治跌打损伤:刘寄奴15-24g,酌加黄酒或酒、水各半,炖1小时,温服日2次。方中刘寄奴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福建民间草药》)
  13. 治小儿惊风,疳积泻:刘寄奴30g。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方中刘寄奴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验方荟萃

第一方

消化不良,疳积。

鲜奇蒿30~60克。

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3~5天。

第二方

丝虫病、象皮腿。

奇蒿根120克。

水煎服。

第三方

扭挫伤肿痛。

鲜奇蒿30克,米酒适量。

酒水各半煎,或捣烂绞汁,冲热酒服。

第四方

经闭腹痛。

奇蒿30克,红糖30克。

水煎去渣,冲人红糖,加适量米酒服。

第五方

外伤出血。

奇蒿适量。

烘干,研细末,干洒伤口;或用鲜叶,捣烂外敷伤口。

第六方

急性乳腺炎初起。

奇蒿30~6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第七方

产后恶露不尽。

奇蒿30克,桃仁6克,大血藤30克,益母草20克,红糖15克。

水煎,加红糖,分2次服。

第八方

夏季受热口渴。

奇蒿30克,麦冬15克。

水煎服。

第九方

急性尿路感染。

奇蒿30克,竹茹20克,车前草30克。

水煎服。

药理作用

对肝脏的作用

阴行草(即北刘寄奴)浓缩煎液可使醋酸棉酚引起的大鼠高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明显下降;对麻醉犬和大鼠有明显利胆作用.刘寄奴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均能防治醋酸棉酚肝损害引起的大鼠高SGPT,是刘寄奴煎剂防治棉酚肝损害的有效成分。

抗菌作用

阴行草对宋内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杀菌作用,对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有抑菌作用。[2]

中医传承

蛇伤

鲜叶适量、白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东坂·巫太云);或鲜根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甲柄·钟首盛)。

烂脚

鲜叶、鱼腥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东坂·巫太云)。

疔疮疖肿

鲜嫩叶适量,嚼烂,外敷患处,有拔脓消肿的作用(东坂·巫声来)。

外伤出血

鲜叶适量,嚼烂,外敷患处(东坂·巫太云,桥下·雷河,三房·钟秀龙)。

各家论述

  1. 《本草经疏》:“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令人痢矣。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2. 《本草汇》:“刘寄奴,入手少阴、足太阴经。通经佐破血之方,散郁辅辛香之剂。按刘寄奴破血之仙剂也,其性善走,专入血分,味苦归心,而温暖之性,又与脾部相宜,故两入。盖心主血,脾裹血,所以专疗血证也。”
  3. 《本草新编》:“刘寄奴,下气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肿,解痈毒,灭汤火热疮,并治金疮。《本草》诸书言其能解产后余疾,则误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专能逐水,凡白浊之症,用数钱同车前、茯苓利水之药服之立时通快,是走而不守可知;产后气血大亏,即有淤血,岂可用此迅逐之乎?”
  4. 《本草求真》:“刘寄奴,味苦微温,多能破淤通经,除症下胀,及止金疮出血,大小便血,汤火伤毒。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症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亦滞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3]

出处

  1. 出自《唐本草》:刘寄奴,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
  2. 《蜀本草》:《图经》云,(刘寄奴)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干之。
  3. 《本草图经》:刘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己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

六月霜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

六月霜含挥发油0.45%,油显黄绿色,有刺激性香气。从奇蒿(即南刘寄奴)的醇溶部分分得奇蒿黄酮(arteanoflavone),香豆精(couma-rin),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小麦黄素(tricin),脱肠草素(herniarin),东莨菪素(scopatil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喘诺木烯内酯(reynosin),狭叶墨西哥蒿素(armexifolin),去氢母菊内酯酮(de-hydromatricarin),去乙酰基去氢母菊内酯酮(deacetyldehy-dromatricarin),断短舌匹菊内酯(secotanapartholide)A,长叶艾菊内酯异构体(tanaphillin isomet),刘寄奴内酯(artanomaloide),奇蒿内酯(arteanomalactone),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伞形香青酰胺(anabellamide),刘寄奴酰胺(anomalamide),棕榈酸(palmitic acid),反式-邻-羟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cinnamic acid),反式-邻-羟基对甲氧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p-methoxycinnamic acid)及环已六醇单甲醚(cyclohexanehexol monomethylether),挥发油等。 全草含甘露醇(D-mannitol)。

鉴别方法

销用较广的刘寄奴主要有三类,其特征是:

  1. 南刘寄奴(奇蒿):茎圆柱形具肋,棕黄色,质硬脆、折断有髓;叶互生,边缘具锯齿;枝梢小花密集成穗状;瘦果圆柱形;气微香,味淡。
  2. 北刘寄奴(阴行草):茎干后黑色,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蒴果长椭圆形。
  3. 元宝草(含湖南连翘等):茎圆柱形,黄褐色;叶对生,两叶连成“元宝”状;蒴果三室,种子细小。湖南连翘极似上种,惟叶先端尖,两叶不连成“元宝”状,蒴果较大,5室;小连翘,植株较小,蒴果三室略小。

此外,菊科的白苞蒿、红陈艾、金丝桃科的地耳草等,形态各异,可比较鉴别。

名典鉴别

  1. 唐·苏恭曰:“刘寄奴草生江南。叶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来,叶似山兰草,一茎直上有穗,叶互生,其子似稗而细。”
  2. 韩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类也。高四五尺,叶似菊,其花白色,其实黄白色作穗,夏月收苗13干之。”
  3. 宋·苏颂曰:“今河中府、孟州、汉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如细,根淡紫色似莴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用。”
  4. 明·《本草蒙筌》:“刘寄奴草。山侧道傍,春暖即产。凡用入药,随时采收。原因刘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疮获效,竞指名曰刘寄奴草也。”
  5. 李时珍曰:“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荚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荬子。所云实如黍稗者,似与此不同,其叶亦非蒿类。”

六月霜的文化背景

各地别称

奇蒿(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刘寄奴(唐·新修本草,中药俗称),金寄奴(日华子本草),乌藤菜(通志),珍珠蒿(台湾植物志),南刘寄奴(湖北、江西),六月霜、九里光、野马兰头(江苏),化食丹(上海),六月雪、白花尾(江西),苦婆菜(福建),细白花草(湖南),“黑补标”、“黑艾”(瑶族土名)

来源

菊科艾属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以带花全草入药。8~9月花期采收,连根拔起晒干,打成捆。防止野露雨淋变黑。

名字来历

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

历史记载

《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为东晋大将,在他称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刘裕在带兵追剿中,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负伤而逃。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闻山林深处有杵臼之声,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循声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士兵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救说:“只因昨日刘将军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命我等捣药敷伤。”士兵们将此情回禀刘裕,刘裕甚觉诧异,乃前往察看,发现青衣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士兵将草药带回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于是在军中推广使用。那时,不知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裕将军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字命名“刘寄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