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溪香路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六溪香路古道位於台南市白河區的六溪部落到關子嶺的碧雲寺間,總長度僅2.4K,落差不及200M,若再加上登山口到碧雲寺,合計也僅3.4K, 算是一條輕鬆的步道。台灣的步道,通常是先民為了經濟活動或生活所需或為政者為掌控百姓,而翻山越嶺走出的路徑。但六溪香路古道卻是六溪地區居民為了宗教活動(仰佛祖),而走出的進香之路。
目录
戲說古道
清朝時,有一位釋應祥禪師從福建開元寺奉請一尊觀音佛祖,並隨著當時清兵渡海來台。他搭乘的船在竹仔港上岸後,先寄居在阿公店。後來為了尋找更適合參禪悟道的環境,就帶著觀音佛祖遍遊南部各大叢林,最後在枕頭山的大仙寺駐蹕數年。修行期滿後,釋應祥禪師發現枕頭山邊半山腰處的「半壁吊燈火」靈穴環境清幽,決定獨自上山草建茅堂,將觀音聖像迎移過來,此為碧雲寺的前身。
後來,有來自安溪、土庫、番社的儒生林啟邦等八人,連同一位書僮,因仰慕釋應祥禪師的學養品德而向他拜師,並留在廟裡苦讀,結果九人全數登科。為表達對觀音和釋應祥禪師的感謝,他們決定捐贈大銀千兩,興建寺廟,便購買當時開墾的田地,於嘉慶十三年正式興建,取名「碧雲寺」。
道光十二年發生張丙之役,碧雲寺慘遭焚燬,釋應祥禪師按佛祖指示,將佛祖金身請至東山,建草茅安奉。道光二十四年,番社庄民不忍觀音佛祖無處安祀,便將觀音佛祖迎請至哆囉嘓西堡「番社街」。後有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發起募款,興建寺廟,並稱為「碧軒寺」。建成後,他更敬獻「碧雲傳香」匾額,意旨傳承「火山碧雲寺」之香火。 一百多年來,信眾每年都在過年前自碧軒寺護持佛祖聖像回祖家碧雲寺,讓佛祖在此過年團圓後,再於過年後迎請返回碧軒寺。[1]
清朝時期,白河碧雲寺曾因兵災損毀,先民暫將佛祖神像遷至東山,後來東山居民建碧軒寺安厝佛祖。事件結束後,佛祖像回到碧雲寺,碧軒寺也另塑佛祖像奉祠,不過碧軒寺從此每年農曆十二月23日恭迎原來的碧雲寺佛祖到東山,過年後再護送回白河,迎佛祖於是成為兩地居民的年度宗教盛事。當時的香路古道長達十五公里,時至今日,古道的大部分路段已經舖設成公路,只有六重溪至碧雲寺這路段,由於落差太大而保留下來,但也因年代久遠而湮沒在荒煙漫草之中。所幸經過嘉義林務局的整修,香路古道終於重新開通,並變成登山人健走的一條步道。登山口兩邊均可對走,沿路每隔100公尺就設有哩程椿一座,叉路也甚少,除了兩處落差較大的地有拉繩椿壁攀爬外,其餘路段都是緩坡,難度不高。於碧雲寺端,除可遊賞蓮座公園的奇岩巨木,或到碧雲寺前俯瞰廣闊的嘉南平原外,也可進入寺內觀覽三級古績的建築雕刻之美。
香路古道一路有溪流相伴,曲折地形環繞,有時還可見白堊土地形景觀,短短的2.4公里就擁有十座木橋,也因古道中斷數十年,人跡罕至,而保留了高大的柚木林,及原始古道的外貌,行走其間,古木遮天,即使日正當中,仍然清涼無比。[2]
六溪香路古道以人工方式重新開闢,全線修復完成,近日開放通行,陸續有山友前往攀登,肯定相關單位修復結合歷史意義的古道,逢疫情時期,更值得推廣。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已列全國重要民俗活動,然香路古道卻已中斷約20年,經台南市議員張世賢及地方人士協調林務局、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市府等單位修復,古道總長約4公里,路程約需1個半小時。
張世賢今邀相關單位前往踏查,他指出,希望結合在地平埔文化、六溪溫泉等觀光資源,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進一步帶動地方發展。
他表示,六溪香路古道是台灣極稀有的特殊古道,曾是聯繫六溪平埔族與漢族的文化廊道,也是台灣僅存的山路古香道,沿途林相等生態非常豐富,是極適合登山活動的山徑。[3]
六溪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交通往來的樞紐,至今仍保有通往碧雲寺、枕頭山、水火洞、南寮、東原、青山的古道,有些為行走方便已舖上柏油,部分則因崩塌中斷,數十年間人跡罕至,卻也因此讓原始的古道風貌與自然生態保存完整,而未遭破壞。
而往來六溪與關子嶺的古道約有三條主要路線
一.為通往碧雲寺的「香路古道」,又稱「古香路」、「舊香路」,正是一百多年前寺僧帶著觀音佛祖逃難的路線,雖然數十年來道路不時崩塌而阻斷,但近年在政府、市議員及里民的努力下,已整建完成,是登山遊客假日休閒、享受大自然的好去處。 二.為通往水火洞的「火路古道」,因地勢較高、道路在崩塌後嚴重毀損,目前已無人行走。 三.為通往水火洞、行經三求淨舍的產業道路,又稱「新香路」,此路線鄰近千霞園,道路較寬、地勢較緩,適合多人同時往來,所以在古香路崩塌後成為二十多年來「東山迎佛祖」的必經路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