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940醫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蘭州940醫院(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院)1939年創建於延安,前身是八路軍軍醫院。解放前,先後稱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西北人民解放軍衛生部第二野戰醫院。解放後,改稱為西北軍區第一陸軍醫院、西北軍區總醫院、蘭州軍區總醫院、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
基本情況
201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以原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為基礎,調整組建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院,下設1個醫療區、1個衛勤訓練中心、1個醫療保障中心、2個派駐門診部、49個基層科室。以原解放軍第二十五醫院為基礎,調整組建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四醫院,劃歸第九四〇醫院領導管理。醫院現有工作人員3000餘名,其中醫藥技人員約1000餘名,護理人員1000餘名;碩士研究生學歷200餘名,博士研究生學歷60餘名,中級職稱800餘名,高級職稱200餘名,具有良好的醫療保障基礎。醫院各院區合計占地面積845.1畝,展開床位近2700張。
醫院從戰火硝煙中一路走來,先後兩次挺進山西,四渡黃河天險,五次隨軍轉移,參加榆林、宜瓦、扶眉、蘭州等16次重大戰役,醫護人員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戰勝一切困難,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赴湯蹈火,搶救、轉運和治療傷病員,在血雨腥風中飽受了戰爭的煎熬,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是在1947年10月27日第二次攻打榆林戰役中,醫院在太平溝、岔灣村二所手術室突遭敵機轟炸,院長徐根柱、主治軍醫劉永利、司藥徐生芳、護士長杜欣、護士浦俊才不幸犧牲,譜寫了醫護人員可歌可泣的戰地救治史詩,為解放大西北和新中國的誕生創立了豐功偉績,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醫院實現從野戰醫院到和平年代總醫院的轉變,逐步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曾派出醫療隊參加過抗美援朝、甘南平叛、對越自衛反擊戰等醫療救治任務。在建國初期各項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我院醫務人員克服困難,勇於創新,50年代醫院護理領軍人物黎秀芳創造性地提出「三級護理」的分級護理制度,繼而提出「三查七對」及「對抄勾對」等「查對制度」、「護理計劃」、「保護性醫療制度」,在全軍全國推廣並沿用至今;1965年成功完成全軍第一例臂斷離再植手術,1977年成功完成全軍第一例腎移植手術,1987年,為左手掌完全斷離缺血54小時和左手食指完全離斷缺血59小時的患者進行斷肢(指)再植手術獲得成功。
進入新時代,醫院全面建設步入了快車道,醫院現擁有一個全國重點建設學科、一個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一個全軍骨科研究所和6個全軍專科(專病)中心及12個區域專科中心。同時,達芬奇機器人、射波刀、PET/CT、3.0T核磁、320排640層CT等大型高精尖設備落地醫院。
醫院先後圓滿完成定西空難救援,抗擊非典,剛果(金)維和,汶川、玉樹抗震救災,舟曲特大泥石流,甘肅漳縣岷縣抗震救災等非軍事戰爭行動,參加了「和平天使-2014」中巴聯合衛勤作業、「神舟系列飛船」發射衛勤保障、高原使命課題演練等重大演訓任務。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野戰醫療所被表彰為「戰役後勤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先進單位」。醫院國家應急救援醫療隊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野戰醫療所被表彰為「戰役後勤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先進單位」。先後湧現出「愛黨為民模範護理專家」黎秀芳,「百年良醫」、全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新一代革命軍人新聞人物葛寶豐,黨的十九大代表、「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哈小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馬凌、戴沛軍、吳濤等一批全國先進典型。
醫院大力加強專科建設,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護理科普教育基地」、神經內科被國家衛健委評定為「高級卒中中心」、消化內科被中華醫學會確定為「中國食管胃靜脈曲張診治規範基地」、眼科獲得「甘肅省行為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視覺中心」、安寧醫療區特診科被中華醫學會表彰為「全國介入超聲基層先進單位」;連續2年榮獲軍隊科技二等獎、連續6年榮獲甘肅省科技一等獎,發表論文連續6年進入全國前100名。醫院連續3年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1人被聯勤保障部隊表彰為「優秀四會教練員」,1人獲聯勤保障部隊護理備戰練兵比武競賽綜合獎,3人被西寧聯勤保障中心表彰為「優秀『四會』教練員」;在今年7月份西寧聯勤保障中心組織的衛勤專業群眾性練兵比武競賽活動中,取得集體排名第一的好成績。醫院被聯勤保障部隊表彰為新聞報道先進單位,1人被評為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比賽專業組「金牌講解員」,醫院新聞宣傳工作走在中心前列;醫院2個單位榮立集體三等功、1個科室被西寧聯勤保障中心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1個科室被西寧聯勤保障中心表彰為「練兵備戰先進單位」。
2020年2月2日,我院根據上級命令派出由120人(其中第九四四醫院15人)組成的援鄂醫療隊赴武漢火神山醫院展開抗「疫」工作。醫療隊在火神山醫院開展工作以來,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關於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實聯勤保障部隊和西寧聯勤保障中心黨委首長的決策部署,在火神山醫院臨時黨委的領導下,緊盯「提高收治率、治癒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目標,緊貼政治要求高、聯合性質強、軍地協同緊、救治任務重、工作難度大等實際,充分發揚勇挑重擔、敢打硬仗的戰鬥作風,連續作戰70天,累計收治患者380例,其中重症患者193例,危重型患者28例,出院366例,收治人數和治癒人數均居火神山醫院第三,圓滿順利完成了救治任務。抗疫期間,先後有5名先進典型被中央媒體宣揚報道,在中央媒體刊稿40篇,中央電視台刊播69條,在各類新媒體客戶端刊稿68篇,9名同志立功受獎,12名同志火線入黨,3名同志提前晉升職級,推薦上報了1個三八紅旗集體,2名三八紅旗手,8名國家表彰對象,1名全國優秀團幹部,羅淑平作為聯勤保障部隊唯一的代表,接受了習主席親切接見,馬凌、戴沛軍、吳濤3名同志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醫院醫療隊參與的火神山醫院感染六科一病區、重症醫學二科被表彰為「全國抗疫先進集體」,4名醫療隊員被表彰為「全國抗疫先進個人」,擦亮了聯勤保障部隊名片,體現了九四〇人的血性擔當,樹立了九四〇人硬核形象。
我國醫院歷史
我國是最早設置醫院的國家之一。遠在西漢年間,黃河一帶瘟疫流行,漢武帝劉徹就在各地設置醫治場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1]。到了宋明年代,醫院組織漸趨周密,當時,官方辦的醫院叫做「安濟坊」,私人辦的有「養濟院」、「壽安院[2]」,慈善機構辦的「慈幼局」,分門別類招收和診療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