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共享单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实质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租赁业务-自行车租赁业务,其主要依靠载体为(单车)自行车。可以很充分利用城市因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自行车出行萎靡状况,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


最早起源

共享单车最早源于英国的公共自行车,而又区别于公共自行车。传统的公共自行车一般都是有桩的,并且由于当时互联网普及率低,大部分的公共自行车使用率不高。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当代“网红”。


共享单车优势

共享单车可以很充分利用城市因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自行车出行萎靡状况,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随着绿色出行的逐渐落实,再加上我国公交庞大的出行需求,结合二者,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短途的出行难题。单车以外的其他城市公交系统,站距一般为一公里左右,公交车的站距一般为500米左右,上述距离已超过了舒适和快捷步行的距离;且地铁和公交车的站点较大,建设要求高,难以深入到小街巷和居民区内部。而共享单车的站点密度更高,站点可更加深入,自行车密度较高,间距较近,能够补充地铁和公交车的缺陷,是市民实现从住宅到公交站点的“最后一公里”交通、以及不同交通工具间接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

共享单车盈利情况

目前来看,国内外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不是十分清晰。国外共享单车的收入来源和国内情况类似,主要是以押金和租金费用为主,Lime Bike收费标准为每小时1美元,其中学生半价;oBike收费标准为35美元押金,并且0.7美元/半小时。事实上,这些共享单车企业均未实现稳定性盈利。国内共享单车盈利来源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租金,也是主要的盈利来源。摩拜租金费用标准为每半个小时1元人民币;OFO租金为每小时1元人民币;哈罗为每半小时1元人民币;二是押金形式的盈利来源。企业可以通过用户押金形成的资金池获得盈利,OFO和哈罗押金均为199元人民币,摩拜押金为299元人民币;三是广告流等形式的盈利来源。共享单车具有流量大,大数据的特点,企业可以依靠其强大用户规模通过投放广告等方式盈利。

现状和存在问题

虽然共享单车平台用户流量规模可观,然而由于低廉的服务价格和较高维护成本,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并具有模式单一的缺点。此外,随着押金的专项管理和免押金化,这一项盈利能力更是不断被削弱,其商业模式因此受到巨大挑战。随着国内一线二线城市空间饱和,资金缺乏及市场萎缩使得中小共享单车平台处境艰难。2017年是共享单车市场角逐激烈的一年,随着共享单车市场进一步扩张,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轨迹发生移动则会引起产品体系结构的变化,嵌套于该体系结构中的企业价值活动发生重组,彼此形成新的价值链关系,最终导致价值网络的重构。数字技术及物联网在单车出行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公共单车系统的结构变化。在共享单车的产品体系结构中,参与主体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传统的价值创造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在传统价值网络中,核心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组建价值网络这个创新性组织和整合资源,更好地创造价值和让渡价值,注重与节点企业的产品流交换。在共享经济下,共享单车企业的价值网络受到免费经济的威胁,难以实现持久稳定的经济效益。[1]

衰落的原因

OFO为例看共享单车衰落的原因。2014年,一群北大毕业生创建了OFO共享单车,正式将单车的共享经济引入了中国。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环保共享经济,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同时很充分利用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拥堵问题,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它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分布了各个城市,共享单车不仅经济方便,而且还能锻炼身体,这种出行方式,帮助大家解决了在这个拥堵时代的出行不便问题。尤其是2016-2018年之间,迎来爆发式增持和资本的大力扶持,可谓百家争鸣。可是好景不长,到2018年底它已经停下疯狂扩张的步伐,乃至现在共享单车规模不断萎缩,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重点以OFO共享单车为例,总结这一行业衰落的原因。

  • 第一,行业恶竞,定位不明。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环保共享经济,力求充分利用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拥堵问题。但是这一行业对自己的定位十分不明确,共享经济提出时,大量狂热资本涌入其中,根据互联网一惯的思维,先大量抢占市场,抢夺客户,争夺押金——这是他们主要的盈利来源。为此不牺大打价格战,摩拜单车和OFO等一系列品牌推出免押金骑行,预充送年卷等大力优惠,一切竞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多客户。激烈程度堪比当初外卖行业的价格大战。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有一张手机截屏蹿红网络,在这个截图上面24个共享单车应用的图标霸满了整个手机屏幕,真的是“一图说明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而在街头,仿佛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排满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通过一番梳理发现,除了较早入局的摩拜单车与ofo外,整个2016年至少有25个新品牌汹涌入局,其中甚至还包括电动自行车共享品牌。这带来的结局,只能是资本拼杀,胜者为王。
  • 第二,管理混乱,质量堪忧。与此同时,疯狂的单车品牌带来了过剩的单车数量,造成了不小的城市负担。街边路口,不是人们想像中的整齐如一停放着的单车,而是一辆辆东倒西歪的自行车,有不少已经被破坏,难以使用。而用户大多往往在扫码开锁后发现自行车无法使用,这不仅没带来方便,反而给出行人造成困扰。长期这样,大大降低客户对共享单车的客户体验。另外,共享单车的流动并不是理想的符合人们“需要的时候就出现”的自然流动状态。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要人工将其运送到高需求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调度,背后需要巨大的优化技术支撑,但是该行业普遍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大多是人为分析后安排配送,对优化供应网络来说提升了成本的同时,没带来相应的性价比提高。以OFO为例,它的成本仅仅为300-700元,这样的投入产出的单车很难得到质量保证。进而导致了一般也只有不到半年时间,共享单车就面临报废的尴尬境地。企业不可能如此高频次的更换单车,否则资金链会立马出现问题。但是OFO前期为了快速获取用户,造出的单车质量大都不过硬,在行业竞争的后期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地步。长期以往,OFO资金链难以存续。
  • 第三,平台强制监管。2018年,各大城市相继续推出四大措施,用以规范共享单车游戏规则。主要有:分级管理,立即响应。专人维护,保证质量。三年之后,强制更新。总量调节,暂停投放。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平台而言,则苦不堪言。行业大洗牌已经来临,各个单车平台都在苦苦挣扎。不断有单车品牌倒下,或者是正在倒下的路上。
  • 第四,对行业认识不足。共享单车其实是典型的互联网+制造的模式,但是互联网模式的本质优先考虑规模效应,再谈盈利模式。但往往一个风口起来之后,众多创业公司迎风而上,导致竞争加剧,行业野蛮生长,竞争成本高。但这些依赖资本催熟的互联网公司由于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与现金流,在大量的单车投放和免费骑行的博弈中,共享单车原有的盈利能力也被压缩,加之一轮又一轮的损毁折旧,不少中小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倒闭。它依赖一轮又一轮融资在支撑着它的规模化投放生产,订单是不可持续的。[2]

《新闻1+1》 2018年12月19日共享单车,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2018年12月19日,深陷危机的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发布全员信称,由于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没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公司今年一整年都背负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ofo退押金的排队人数现在已经超过1000万,退款金额超过10亿。如今,资本热情冷却,共享单车在资金紧张无法造血的情况下,不得不另谋出路,曾是共享经济样本的共享单车,正渐渐失去光环。[3]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