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冀南梨花大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冀南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己有艺人演唱,清嘉庆年间,河北邢台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流行,是中国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鲜花,深受群众欢迎。

河北省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活跃于曲坛的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1958年,孙金枝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 目前梨花大鼓的传承人是张君丽(河北省省级)和宋一月(威县县级)。

简介

梨花大鼓曾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流行,是中国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鲜花,深受群众欢迎。

梨花大鼓历史悠久

白妞唱梨花大鼓是小说中写的,和五大山一支的梨花大鼓是不是一支,有待考证,必须存疑。

  河北省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活跃于曲坛的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1958年,孙金枝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 2008年,梨花大鼓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2月25日,邢台民间音乐考察在威县举行,梨花大鼓传承人做了汇报表演。

流派

梨花大鼓的流派很多,除了发源地邢台以外,比如山东的山东大鼓,从前也叫梨花大鼓,但是和邢台的梨花大鼓区别很大,1983年,河北邢台威县的孙金枝老师曾经去过山东举办梨花大鼓培训班,现在山东的梨花大鼓,改名为“山东大鼓”,不能不说是一个笑话。

梨花大鼓传到安徽,叫做“钢镰大鼓”,没有三弦。

名称

梨花大鼓原来没有这些名字的,都是走到什么地方,就被艺人改名字。比如流传到邢台,就改成邢台梨花大鼓,在威县,就叫威县梨花大鼓,在鸡泽,就叫鸡泽梨花大鼓,到山东,就叫山东大鼓等等,其实有的曲种和梨花大鼓的区别已经很大了,还叫梨花大鼓,很多人也不去考证为什么,从而导致了错误愈演愈烈 。

梨花大鼓代代相传

初次接触说书的场景,是在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老残游记》中的一段描写。其中有两个说书艺人——— 黑妞、白妞,她们说书技艺超群,一个说书声“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另一个入耳则:“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大有余声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据民俗学者考证,其实小说中的黑妞、白妞两位人物的原型就是梨花大鼓艺人——— 山东一带的名角儿刘小玉姐妹。

  鸡泽梨花大鼓早期称“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现改用月牙铜板伴奏),属于曲艺。梨花大鼓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流传于山东、河北省南部。冀南梨花大鼓主要流传于河北南部的邯郸鸡泽县、邢台威县等地。建国后,梨花大鼓空前繁荣,仅邢台威县就出现过孙家班、魏家班、郭家班三足鼎立的局面。“小时候,娱乐方式很少,梨花大鼓是美好的记忆,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村里请人来唱梨花大鼓,那是一件全村人都高兴的事。四黄毛、大龙、二龙都是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那时来听说书的人也很多,只记得每每说到高潮处,说书艺人就会戛然而止,留下明天再续的噱头。”鸡泽县宣传部的李建朝对记者讲起儿时听梨花大鼓的经历和感受,仿佛大鼓声再次回响在耳边。

梨花大鼓植根于民间,所以说书人讲的故事也多是民间疾苦和农家生活的内容。梨花大鼓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以板式梨花腔为主,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吸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见长,有慢板(哭调)、二性板、快板、散板等四种板式,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铜板、京鼓。演员的服装也多是女穿旗袍,男穿长袍。[1]

参考文献

  1. 鸡泽梨花大鼓《大西厢》,光明网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