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冯士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冯士筰
中科院院士
出生 1937年3月
天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作品 《风暴潮导论》

冯士筰,男, 1937年3月生于天津市浙江海洋大学前任校长、现任名誉校长[1]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物理海洋和环境海洋学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科学评议组组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

简介

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分配到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家[3],中国风暴潮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环境海洋学学位点的主要创建人、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

兼职

冯教授还兼任诸多学术及社会职务: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部副组长

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地球科学组组长

美国科学促进学会(AAAS)国际成员

国家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中国委员会委员

世界大洋环流试验(WOCE)中国委员会委员,兼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风暴潮及海啸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民建山东省副主委,青岛市主委。

研究方向

冯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风暴潮动力学研究中创建了超浅海风暴潮模型,并将风暴潮动力学和预报模型及方法系统化,相关成果"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和预报方法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其专著《风暴潮导论》(1982)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风暴潮机制和预报的专著,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主持的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获得了高度评价,部分工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冯教授在浅海环流和长期物质输运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在这一当前近海环境海洋学研究焦点中,他及其合作者给出的拉格朗日余环流和长期输运方程独具特色,物理意义异常明确,且对长期物质输运的计算提供了非常节省的计算模型,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如已被应用于美国Chesapeake湾的时均盐度场以及富营养化问题和渤海营养盐、初级生产问题等的模拟和预测;建立的斜压浅海环流方程组应用于渤海、黄海、东海环流和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和机制研究。

研究成果

相关成果"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输运过程的研究--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9)。他的工作促进了浅海动力学、环境海洋学和海洋生态动力学的进步。

冯教授及其合作者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国家级重点教材《海洋科学导论》(1999),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

荣誉

"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和预报方法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

专著《风暴潮导论》(1982)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风暴潮机制和预报的专著,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主持的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获得了高度评价,部分工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持的"七五"攻关专题作为一部分,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1),他的工作促进了风暴潮学科的发展和预报的进步。

"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输运过程的研究--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9)。他的工作促进了浅海动力学、环境海洋学和海洋生态动力学的进步。

合作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国家级重点教材《海洋科学导论》 (1999),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

教学成果"面向二十一世纪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及"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获《全国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视频

冯士筰下预告-MPEG-4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