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準貨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準貨幣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準貨幣又稱「准通貨」,是指可隨時兌換成貨幣,但不能直接用於支付的銀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債券。由於銀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債券本身並不是貨幣,因此不能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但它很容易兌換成一定數量的貨幣。

因此,准通貨是一種潛在的貨幣,對貨幣流通有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在通貨膨脹時期,它們隨時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的貨幣,從而增大貨幣供應量,加劇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

準貨幣的的含義

廣義貨幣與狹義貨幣之差即居民儲蓄存款和單位定期存款,相對於現金和支票存款而言,其流動性較差,但經過一段時間也能轉化為現金或支票存款,可看作一種潛在的購買力。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其為「準貨幣」(quasi money)。

準貨幣的構成

準貨幣,一般是由銀行的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外幣存款以及各種短期信用工具,如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庫券等構成。根據現階段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準貨幣=M2-M1。

準貨幣本身雖非真正的貨幣,但由於它們在經過一定的手續後,能比較容易地轉化為現實的貨幣,加大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故又被稱為「亞貨幣」或「近似貨幣」。廣義貨幣擴大了貨幣範圍,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

常見準貨幣舉例說明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外匯券是1980年4月1日起,由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有價證券。共有1979年和1988年兩種版面,全套總面額316.60元,券別分為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8種。1994年1月1日中國銀行宣布外匯券停止流通並限期兌換收回。此後,它就成了收藏「新寵」。

2、僑匯券是我國分別於1960年和1982年發行的有價證券,但1982年發行的僑匯券稱為「僑匯物質供應券」。在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僑匯券可以憑它到指定的商店購買多種緊俏商品。它的面值有5元、10元、50元、100元之分,分別為糧票、肉票、副食品票3個種類。目前正成為收藏族的「搶手貨」。

3、軍用代金券是1965年我國專門為參加抗美援越部隊印製發行的,以代替人民幣在出國參戰部隊中流速的有價證券。參戰部隊回國後,要求全部代金券立即兌換收繳。其面值與人民幣相等,分為1元、1角、5分、2分等4種券別。由於當時發行量十分有限,流通範圍非常狹小,流通時間不長;社會量也極為有限,因而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成為收藏者苦苦尋覓的「稀品」。

4、此外,銀行練功券因其手感、觀感逼真,券別、紙質、尺寸均與人民幣相似,圖案設計、印刷講究,也引起收藏者們的興趣,前景看好。

參考文獻